在之前寫的一篇《產品經理第二節課,干貨來了》中,我很認真的將筆記整理出來,然后把95%左右的內容都分享了出來,可是后來總感覺缺點什么。經過幾天回想,才明白一個其實很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學東西需要將其變成屬于自己的東西。就拿我之前那篇所謂的干貨文章,說白了其實就是謄抄筆記,過多的在意某個知識點是否記住了,而不是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更深一層的思考。
我覺得我們學東西可以分成四個分階段。第一階段是記憶,盡可能的記住學了哪些內容;第二階段是理解,學的內容到底是在說些什么,這也是大部分人就此而止的階段,比如說我。按理來說前兩個階段也伴有思考,但是與第三階段有著很大的區別。第三階段就是深度思考,對學的內容進行總結,聯想,將新的內容與之前所認知的東西進行對比,從中找出相似點和不同點,進一步刷新對事物的認知,到這一步基本上可以說我們將所學的內容變成了屬于自己的東西。
為什么要強調屬于自己的東西呢?套用莎士比亞那句名言: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每一個都有自己的認知,這個世界其實只是我們認知中的世界,所以每個人所處的世界都可以說是不一樣的。這樣看來,當我們進行學習的時候,在記憶和理解這兩個輸入的初始階段,我們所接收的信息都只是別人的認知而已。所以深度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對所學的內容進行邏輯判斷,與我們的認知進行碰撞,這個過程可以產生新的內容,這個內容就是屬于你自己的,我們也可以把這理解成——啟發。
深度思考之后,就是第四階段:輸出,比如聊天,寫文,演講,作報告等。其實我相信大部分深度思考過后的人也不會忘記輸出這一部分。因為認知碰撞到認知刷新這一過程是很令人興奮的,他們渴望新的碰撞??墒请A段性學習的內容是有限的,對其進行思考的深度也是有限的,這時候我們可以借助輸出分享來拓寬內容范圍,內容拓寬之后又可以對其進一步思考,如此反復,我們會愛上學習,愛上思考。
所以在上完產品經理的第三節課,除了整理完筆記,我也會按照以上我自己所理解的學習過程去學習(活了20年才有這點覺悟真的讓我迷之尷尬)。這里我想先分享我課上的一個啟發,這個啟發來自于老師說波士頓矩陣分析時說的一句話: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有起步,有發展,有巔峰,也有衰落,其實這也和我們的人生一樣。人就像產品一樣,在不同的階段,我們會有不同的資源,不同的地位,我們所做的事情也有不同的重點,對于不同的境地我們要作出相應的改變或是策略,就像是高速發展但市場份額低的問題產品,是加大投資繼續擴張市場還是放棄投資進行縮減,這也是要取決于產品在市場中的具體處境。所以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有自己的方向,自己的重點和自己的選擇。這是我最近獲得的一些啟發,希望這篇淺顯的短文,也可以給正在看的你帶來小小的啟發。
最后分享我第三節課做的思維導圖筆記。
其實之前寫文章我都是斷斷續續,來了興致就寫點字,沒力氣就干脆不寫。但是最近寫文章發布后,開始有喜歡,有評論,有關注,雖然數量很少,但那也是給我寫下一篇文章的鼓勵與動力。所以希望可愛的你在讀完文章的最后,可以輕輕地給我點個贊,謝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