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著了,在愛與痛的交織里和冰與火的纏綿中,我們活著了。我們站在苦難的邊緣堅強的活著,因為我們活著是為了那與痛苦相交織的——愛。
讀余華的作品,我的內心常常有種酸澀,卻又因作者冷靜的筆觸,讀到生死,讀到苦難,并不感到特別沉重。作者似乎是在經年以后,笑著在把苦難講給大家聽。這種理智地娓娓道來,直抵我的內心深處,讓我有種安詳的憂傷,從心底彌散開來。
余華在序言中寫到“在文學的敘述里,沒有什么比時間更具有說服力了,因為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而作品中也體現著這種對于時間的把控。
《活著》是余華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也是余華創作領域的一個風水嶺。
1、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徐福貴,一生經歷了抗戰、解放戰爭、土地改革、大躍進以及文化大革命,在不同時代幸運或不幸的人生歷程。從他的身上,也折射出我們整個國家人民,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一路走來的艱辛。
徐家原本家境殷實,即使他的父親年輕時,敗了一部分家產,到徐富貴這里,日子過得倒也還是不錯。可恨的是,富貴浪蕩頑劣的程度相比其父有增無減。他沾染了紈绔子弟那些不良的惡習,除了又賭又嫖,終日無所事事。這正應了幼時,他的私塾先生對他爹說的話:你家少爺長大了,準能當個二流子!
直到龍二設局讓他輸光了祖上留下來的所有家產,他才灰溜溜的回來。以為能在徐家老宅度過余生的徐老太爺,也給氣的跌下了糞缸,咽了氣。
自此,富貴的苦難生活開始了。
尼采說:極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種痛苦,才強迫我們大徹大悟。
2、童年時候的高爾基,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早逝,由外祖父撫養。平凡的出生和生活的苦難,讓他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卻也讓他更為敏銳地,感知和珍惜愛――這種人類最美的情感。
他十一歲就外出謀生,做過各種工役,受盡欺凌,但他酷愛書籍,正是他這些悲慘的人生經歷,成就了他筆下一部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最終成為前蘇聯一名優秀的作家。
對于徐福貴,苦難更是一場人生的修行。
一夜之間什么都化為烏有,懷著有慶的老婆家珍也被丈人接走,留下了四歲的鳳霞。生計的問題嚴峻地擺在了面前,讓他不得不拿起鋤頭,開始學著做一個地地道道,土里刨食的農民。從龍二手里租了五畝地,過上了與從前完全不一樣的生活。
01、生下有慶的家珍回來了,回到這個一貧如洗卻讓她放不下的家。他們一家人穿著粗陋布衣,吃糠咽菜,終日忙在田間地頭的富貴,身體一挨到床就睡著了,日子過得雖然辛苦,卻很踏實。
富貴的心里覺得,忙完地里忙家里的家珍,真是一個好女人,自己這輩子遇上她真是有福氣。可在從前日子好過的時候,竟覺不出,甚至嫌棄懷孕的家珍走路,就像大腿里揣著個碗那樣難看。
生活中許多夫妻也經常陷入這樣的誤區,“能共苦,卻不能同甘”。
在一檔涂磊的綜藝節目中,主持人講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最初,在體制內上班的涂磊,日子過的很貧苦,他們住的房子是租的,為了能攢錢買到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當時純粹是為了掙外快,在周末錄制節目《愛情保衛戰》。每天下來,辛辛苦苦拿著一個裝錢的信封回家,看到自己媳婦一張張數錢時開心的樣子,多苦都不覺得苦了,他們的希望就是那樣一個平米、一個平米攢來的,這個過程現在想起來感覺特別溫暖,也特別幸福。
如今,生活越來越好,節目也越做越多,可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卻越來越少,幸福感也并未見得高出了多少。由此可見,錢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但不是唯一,能讓我們感到幸福的,才是最重要,最該珍惜的。
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02、可誰知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徐老太太就累倒了。前去買藥的福貴被國民黨抓了壯丁,九死一生直到三年后才回來。老娘早已經不在了,鳳霞也因為一場高燒變成了啞巴。
有慶到了該上學的時候了,為了讓有慶念書,夫妻二人把姐姐鳳霞送了別人,等三個月后的鳳霞跑回來,舍不得再送回去的富貴,把打算要送走的鳳霞又背了回來。兩個人的日子總比一個人過得容易些,慢慢地他們買下了兩只羊,有慶每天都是割了草,喂完羊才去上學。中午再回來割草,吃完飯再跑到學校,來來回回倒是跑出了名堂,在學校舉辦的運動會上,有慶甩出了同學好幾圈,拿到了第一名。
富貴從心里感到高興,滿以為生活終于看到點希望的時候,家珍生病了,得了軟骨病,后來連地也下不來了。
而有慶這樣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因為學校組織獻血,救生孩子大出血的縣長夫人,被抽血丟了性命。受不了這種打擊的富貴,想要為孩子報仇,卻發現竟是春生,仇是報不了了,只好抱著已經沒有溫度的有慶,哀傷地回了村。
這個時候的富貴,對家珍是心疼得,他怕家珍受不了,就告訴家珍有慶生病在城里醫院呢。自己一個人悄悄地把有慶埋了,只是每晚到村西頭有慶的墳前坐到天亮。
生活的劫難還沒有完,后來的鳳霞嫁了城里的偏頭女婿二喜,結果卻在生孩子時大出血也死了,留下了孩子苦根。被病痛折磨的家珍,終于受不了這樣的打擊,在苦根三個月的時候,也命赴黃泉。
03、寫到這里,我的壓抑無法言語,歇口氣我們看看家珍――這個作者筆下美好的女性形象。
從前愛情很慢,遇到一個人便是一生一世,認定一個人便是白頭到老。
富貴這一生最大的幸事,莫過于找了家珍做妻子。
“這輩子也快過完了,你對我這么好,我也心滿意足,我為你生了一雙兒女,也算報答你了。下輩子我們還要在一起過。”
這是家珍在兒女雙亡,彌留之際對福貴說的話。要知道,就在家珍懷孕七個月,去城里賭場叫富貴回家的時候,也就是他們徐家的家產一夜輸光的那晚。這個男人還對著她拳打腳踢,臨了是花錢找人把她拖出去的。
可在她生命的最后時刻,她竟然說:你對我這么好!這樣的愛情觀讓人讀來心疼地想流下淚來。家珍代表了那個時代女性的婚姻觀念,即使愛的土地多么貧瘠,也要付出一生的心血,讓其開出花來。相比于我們現代人浮躁的愛情,肥沃的土地,竟常常雜草叢生。這樣的愛情似乎更令人感動。
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
04、災難似乎在富貴的家里生了根,都只聽說別人在干活時,會傷到手或是腳,可偏頭女婿卻在干活時被水泥板壓死了。
就連富貴生命里這最后一個親人――平日里吃不上豆子的苦根,也因為生病破例,才吃到了太多的豆子,卻被撐死了。
“幼年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這一件件打擊,都沒能讓富貴幸免。看到這里,心里的壓抑讓我感覺透不過氣來。這難道是命運對富貴年輕時頑劣的懲罰嗎?所有的親人都走了,只留下了他,任他自生自滅?
海明威說過:“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小說的結尾當他把生命中最后一個親人――他的孫子苦根,也安葬在了村西頭的墳地里后,富貴還是那個富貴。這人生中最后的劫難,不但沒有把他擊倒,反而喚醒了他心底深處的那份良善。他在大伙的嘲弄下,買下了一頭老得不像話的牛,并且給它也起了跟自己一樣的名字――富貴。在他心里那老牛就是他,他亦是牛。他照看著那條老牛,猶如照看著他自己。心里的傷痛在時間的沖刷下,一天天變淡了,剩下的,只有人性里最后的一抹溫情和長久的堅守。在那片埋葬了他一家人的土地上,安然平淡地守著,迎著朝陽,伴著晚霞……
縱觀福貴的一生,不正是一次人性的涅槃嗎?
正如作者自序: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