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不分東南西北。
這是事實,雖然成都人有習慣把城市分為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幾個方向,但你要真跟成都人問路,一般也只會給你說一個抵攏倒拐。
這是為什么呢?成都,在城市規劃上是一個與北京和西安及其類似的布局,俗話說就是攤大餅,一環、二環、三環,就連環也不環的高攀路也習慣被人稱為2.5環,可你在北京、西安隨便問個路,人都是告訴你按照什么方向,成都偏不是。怪了。
先給大家看一張老成都地圖:
這外圍的一圈就是大家熟悉的府南河(現稱錦江)了。成都的整個城市布局在各類平原城市里算是一朵奇葩,整座城市向右傾斜了大概20多度,導致整座城市除了皇城(現在后子門到體育場范圍內)以外,并無正南正北的說法。所以成都人對于方向并沒有太多概念。只是到了解放后,成都新修了一條人民南路,才打破了整座城市沒有正南正北的道路的格局。而到現在,人民南路向南已經筆直地修到了接近仁壽縣的地方,使得整座城市就像一個滑稽的棒棒糖,躺在成都平原上。
不過話說,成都是如何形成這樣奇葩的城市格局的呢?這里有一個傳說。在《搜神記》等古代典籍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秦統一巴蜀之后,張儀主持在成都筑城,可是城墻修了幾次,都垮了,只好按照巫師的指點,跟著一個神龜行走的路線筑城,才得以修成,所以成都又叫龜城。這個神話雖然比較扯淡,但其實也有一定歷史依據,成都地勢低洼,筑城很難,在建城時,只能順江山之形。
再來看下成都的地形圖大家就明白了。
成都處于川東丘陵與川西高原之間,被東北西南走向的龍門山脈和龍泉山脈夾在中間,自古以來都受到由都江堰而出的岷江的潤澤,這樣傾斜的城市規劃據說更利于城市水系的規劃,而傳統的蜀道也是向東北經過德陽、綿陽而至西安,更有說法是這樣的朝向是因為秦攻占四川后,為了顯示四川是自己的屬地,所以把街道規劃全部朝向秦國都城。
我照著這個說法在地圖上試著畫了一下,還真有點細思極恐,古代人的智慧以及宗教一般的信仰還真是讓人不得不拍手稱奇。
不管怎么說,這樣的格局給成都的城市規劃造就了十分獨特的一面。
首先是皇城與護城河的嵌套關系。
現在成都人普遍認為成都是由府河和南河將城市半包圍起來的,事實上,從西北的五丁橋到正東部的百花潭公園之間目前還存在一條很窄的西郊河,這條河將府河和南河在成都的西北部聯通,將成都老城完完整整地圍在了中間,而紅線標注出來的區域正是老成都外城墻的大致位置,也是現在人們所稱的內環。而在城市正中心,是成都唯一正南正北修建的皇城。
我們再來看看這樣的城市走向對于成都最主要街道的影響
為了與城墻的走向保持一致,成都的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也形成了傾斜的走向,城門也就開在了相應的偏角上。所以,經歷了上千百年的歷史之后,成都人早就分不清什么是正南正北,只知道東西南北門了,甚至大多數成都人在不看地圖的情況下,都會以為什么門就是什么方向。
成都的街道名字和規劃,還有很多故事。今天先講到這里,如果你對成都感興趣,推薦一本由袁庭棟寫的《成都街巷志》,我也是從這本書里才知道很多關于成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