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7年決定將我的觀影朋友圈編為系列,表明要將這個興趣或者說是鍛煉堅持下去并且做好。如今一年過去,這個系列有兩方面顯著變化。
首先,是質量的提升。如果你回顧我這四年多以來“影評”文字的變遷,會看到這其中巨大的轉變和成長。畢竟本系列發端于朋友圈,起始于只言片語、生活隨筆(甚至當年有些太簡略無關的條目我都沒有編入),再到觀后感,然后到簡要的劇情或特色總結。今年則基本形成,在保持簡約的基礎上,圍繞電影視聽語言或敘事本身,發掘某些突出特點來論述。
其次,是大致固定發文頻次。這件事從機緣巧合到落實為習慣。如今,我將每月一篇影短評成為一個固定工作?,F在除工作文檔外,我基本沒有其它藝術、生活類文字表達場景,因此感覺它是件很有價值的堅持。這精雕細琢文字的體驗,就像學生時代那樣,也如我對待那些攝影作品和模型一樣(喂,你倒是開工呀ヽ(`Д′)? 所以說,影評倒是今年堅持的最好的了)。
嘿嘿,現學現賣(羅振宇“時間的朋友”2018-2019跨年演講):
成就 = 核心算法 * 大量重復動作 ^ 2
長期主義是微弱信號的放大器。任何一個人不管你的力量強弱,放眼于足夠長的時間,你都可以通過長期主義這種行為模式,成為時間的朋友。
另外,今年意料外的首度寫了一篇篇幅較長的——關于兩部“銀翼殺手”的No.33《看見賽博朋克的過去與未來》。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影片的魅力牽引著我,逐漸不得不構思出這長評的框架,感覺不完成它是一種虧欠。填完這個框架,挑戰還是很大的,這是我花最多觀影后時間去學習準備的一篇,但寫完也是酣暢淋漓。果然我還是喜歡突破自我的創作。
這個“長評”也是我首度同步豆瓣。年末我已嘗試同步發豆瓣、微博(責任壓力都更大了(>ω<*) ),讓本系列“走出去”。至于2019年文風應該再如何繼續發展我還沒考慮好,倒是已經有了2020年做一個專題的“妄想”,我會為之在19年繼續做探索實踐。
No.28 《三塊廣告牌》
2018.3.11
一對對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對立編織出本片,它們不是簡單的正邪對立,因為人性本就是多面的。所以片中的人物是立體而非片面的,邏輯鏈條是網狀而非線性的,這造就了需閱歷去體悟的真實感。結尾當觀眾以為真相即將揭曉時,影片又提醒我們,真相有時難以找到,正義不總得到伸張,這正是生活殘酷的一面。隨著矛盾與仇恨的化解,片中角色也逐漸學著直面這殘酷的真實。
No.29 《頭號玩家》
2018.4.6
從網上資料來看,劇組在視覺和對話的細節上對IP“盡堆砌之能事”。任一普通人難以全面洞悉其中電影、動漫、游戲三大領域IP,只能在自己了解的一定范圍內感嘆,當然這已使諸多觀眾歡欣鼓舞?!爸x謝你玩我的游戲”,“謝謝你看我的電影”,老導演把電影本身作為一個“彩蛋”,即使2045年也不乏老爺子都還年輕時那些經典元素,成功喚起了各類“宅們”和一些易感染旁觀者的情懷。然而我們終究不能期待這些看似廣闊的亞文化圈子覆蓋全部的生活。不過有時游戲人生一下是放松,畢竟人生如戲。
No.30 《萬物理論》
2018.5.30
霍金于3月中去世,本想把《萬物理論》(2014)盡快提上日程,結果一拖就到了5月底。
本片相較傳記片更近愛情片,沒什么豐功偉績,而是著重講述隱于成就背后的曲折愛情故事。片尾的倒序閃回凸顯了時間令人感慨的偉力。時間是霍金科研的主題之一,也是我們生活的見證。愛在時間中不會亙古不變,甚至會被消磨,卻塑造了我們生活的模樣。而“萬物理論”就潛藏在漫長生活的點滴之中,由我們每個人創造。
“生命不息,希望不止”,人生原來可以像宇宙一般沒有邊界。他不相信奇跡卻成為了奇跡,可這個過程離不開身邊人的支持。感謝艾迪傳神的演繹。
No.31 《湮滅》
2018.6.21
本片沒有硬科幻理念支撐,而長于用奇詭瑰麗的畫面和配樂營造氛圍。觀后壓抑與驚悚的持續性,遠勝于近期看的《侏羅紀世界》1、2,因為你完全不熟悉它的套路。直至數周后我回想一些情節,依然感到毛骨悚然??梢哉f是為涉及“地外文明”的科幻片引入了一些新思路。當然我覺得本片更成功的是在于讓很多觀眾對戰勝《三體》獲得星云獎的原著產生了興趣。
No.32 《太空救援》
2018.7.30
冷戰時期國家間的斗爭、地面不同角色的抉擇,航天員與家人的關系,這是地面上的外圍沖突,間或插入來烘托緊張氛圍,助推情節發展;航天員之間的矛盾與合作,太空中一道又一道難題,這是天上的中心沖突,包括稍顯夸張的“最后一關”,對主角與觀眾都可以說是希望與絕望之間情緒的頂峰。兩條主線基于史實框架又加以合理藝術加工,營造的諸多沖突極大豐富了故事性,使之比幾年前的《地心引力》更為豐滿、真實。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里"——齊奧爾科夫斯基。探索是有代價的,但我們決不能停止探索的腳步,向人類偉大的探索者們致敬。
---------- 長評預警 ----------
No.33 看見賽博朋克的過去與未來——小敘《銀翼殺手》&《銀翼殺手2049》
2018.8.19
初感
一天把兩部影片依次看下來,我絲毫沒體會到傳聞中的節奏緩慢,難道是眾人已被各種英雄類快餐爆米花片給調教壞了?《銀翼殺手》從1982年的角度來看是科幻先鋒,雖然它當時收獲的也是不解。《銀翼殺手2049》長達兩個半小時,但它更是豐滿有趣的,大量對前作經典細節的致敬再續老影迷們的熱忱。
由此也不難理解,想要較好欣賞續集確實要先看前作(不要說我沒提醒哦,而且初次看推薦多年后修正的“Final Cut”終剪版)。影片宣發時還特意制作了“2022、2036、2048”三部預告短片用于鋪墊。這或許是“2049”作為一部獨立電影的一點點缺憾,于是引起不少不明所以的群眾的抱怨。
主題與故事
探討人造智慧機器或生物與人類之間的關系,人造智慧對自身生命意義的追尋,這在今天或許是已顯平庸的故事主題。但在文學界尚未有“Cyberpunk”這一名詞的1982年,《銀翼殺手》貴在為影視領域引入了后世稱為“賽博朋克”的題材,是如今這一主流科幻片分支的開創者。也許是它太過超前,以至于當時并不被認可,多年后卻成為神作,成功“平反”。
當你在創造一部人類和改造人(賽博格)相關的電影時,你會發現自己除了回去致敬《銀翼殺手》之外,沒有別的選擇可言。這部電影大概就是這類主題所有電影的基石吧。——押井守
時間來到2017年,在這個大量“毀經典”續集靠情懷偏錢的年代,《銀翼殺手2049》成功接過歷史接力棒。其對個體生命意義的解讀更進一步,在兩個群體的對立之間,主角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路。加之更豐滿的人物情緒、更波折的劇情、主角不完滿的結局,都使續集的故事性獲得較大提升。值得一提的是,續集有大量細節融入對前作的致敬,并且巧妙運用其為劇情服務而非生硬復刻。
《銀翼殺手2049》在精神層面的探討比前作更進一步?!躲y翼殺手》圍繞著“真實與否”,而續作更多著墨于“何為真實”——亦或,“何以為人”。
——范克里夫大尉《流吧,我的眼淚:從1982到2049,銀翼殺手的終局》(機核網)
視覺與場景
《銀翼殺手》在引入“賽博朋克”的同時,為其完成了視覺上的定調。擁擠雜亂的街道、永遠陰雨的黑夜、閃耀的霓虹燈光、高科技生活中疾苦破落的百姓,就是這個反烏托邦世界應該的樣子。當然,“永遠雨夜”其實是限于當時拍攝條件的無心插柳,哈哈。
30多年后,“2049”用廢土風格為這個世界的外圍注入了空曠與寂寥。此時,特效的進步是應該的,但在最新技術的細膩之外,續集難得的做到了場景上的克制,服飾的得體,室內建筑設計以及光影的運用更是十分出彩。其突破了“賽博朋克”傳統視覺設定的束縛,不失未來感又更為符合當下的審美。
沉浸感
跟隨主角同行的偵探故事,配上相宜又未來感的視覺表達,獲得的就是觀影的沉浸感。對于未來科幻而言,“未來感”依賴于觀眾對于你所構建的未來世界的認同程度,即未來與當下的聯通。對于1982年的前作它可能來自亞洲文化入侵和工業化,對于續集它可能是“廢土”和極簡主義設計,它們使“未來”一定程度上符合彼時人們的思考,不變的則是“賽博朋克”中“高科技低生活”的悲觀主義核心思想。
《銀翼殺手》最初的院線上映版,在投資方壓力下加入大量旁白和生硬的光明結局,則是在反其道而行之,加重了大眾的不解。影片“平反”后又發行的導演剪輯版,及再之后的終剪版,終于有機會對此作出修正。最終可以說,兩部影片在科幻沉浸感上都起到表率作用,然而那些營造氛圍的劇情和畫面,那些屬于銀翼殺手的浪漫,在當下的大眾語境中卻會被解讀為冗長緩慢。
結語
核心思想的延續,故事性的增強,配上沉浸式的視覺效果、令人印象深刻的布景,使得“2049”成為可在當前眼光下超越前作的續集。同時仍需強調,《銀翼殺手》是“賽博朋克”在影視界的奠基者,對科幻影史有重要貢獻,就像我在評《2001太空漫游》時寫到——“一定要從68年的角度來看待其影響”。
BTW,“2049”中男主剛探尋自己“真假身份”獲得新線索后,全息投影AI女友與妓女(也是復制人)身體重合,動作又不完全同步,與男主上演了一場不得不為之動容的激情戲。那是近年來我在科幻片中所見的一流創意片段。究竟何為虛何為實?何為真何為假?分辨又有什么意義呢?
---------- 長評結束 ----------
No.34 《玫瑰人生》
2018.9.22
剪輯賦予本片獨特的味道,使之區別于傳統傳記片。同樣是展現人物一生的故事,在本片中卻是亂序的。這種剪輯是為了更加自由的運用各故事段來形成強烈的對比沖突,讓主人公艱辛人生的壓迫感不受時間影響的始終伴你左右。
為此觀眾需放棄對于事物發展的傳統線性認知,通過積累一個個故事段,逐步在心中形成一個愈加豐滿、多面的主人公形象。于是伴隨主人公的一首首歌曲作品,我們看到一個既成功又落寞,既青春活潑又蒼老頹廢,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又踽踽獨行的她。
當然,這樣的標新立異也是有副作用的,比如隨著年代切換,主人公的身邊人有去有留,留下的人樣貌也會變,讓人實在理不清他們之間的關系。
No.35 《影》
2018.10.3
張導始終在嘗試創造些新東西,所以他的風格是捉摸不定的,大眾卻總想強加給他一些他或許沒想承載的固化的期望。
斗膽將其作品片面的分為兩類,一是有突出劇情的硬核故事片,二是玩視覺、意境的形式美學片。《影》無疑屬于后者,其整體故事孱弱,一些青年演員演技拖后腿,跳脫出幾部形式美學舊作的極致色彩,“高級灰”倒是賦予了本片典雅的氣息。《影》可以說是導演借歷史中抽象出的舞臺在進行新的美學嘗試,并且開始反思曾經的“人海戰術”風格。
琴瑟和奏、水墨畫卷、陰陽哲學,這種傳統文化元素有機融入電影形式中,已能使一小部分人群(比如張大濕~)獲得充分享受,這部電影也就展現出了一定藝術價值。
順便一提一起看的《無雙》,想比之下有著更適合大眾的精彩劇情,造幣技藝科普也很有欣賞價值,戲言總結一句——單身宅男真可怕,傷心女人更可怕。(*/ω\*)
No.36 《海邊的曼徹斯特》
2018.11.25
為什么會在計劃表上排上這么一部片子呢?每次短評總能給自己新的挑戰。因為這部片子真是看完一時間什么也說不出來的類型。
毫不浮夸、充滿細節的表演讓人感覺這就是部紀實片,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段悲慘人生故事。它就像那個沒法一口氣折疊起來收上救護車的擔架車,要磕磕絆絆,如此的緩慢卻真實。只是不一定所有人都愿意接受。
生活中突如其來的打擊有時不會讓人當即情緒爆發,因為你完全沒準備好做何回應,需要在之后的生活中找到契機再逐漸釋放。這就為影片通過不斷插敘交代人物背景身世提供了合理的時機。在一開始令人茫然的主線推進之余,交織的回憶使觀眾能一步步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
這里沒有節奏的大起大落,沒有戲劇化的轉折,甚至沒有凝聚的主題,它所傳達的就是情緒,無法釋懷的悲傷與絕望。大量景物空鏡在其中穿插,讓這種情緒就在小鎮的海浪聲中、寒風里、積雪上漫延,哀怨低回。
表演、敘事手法、景物的共同作用,使觀眾沉浸在這真實的悲傷中,掙不脫,逃不過。
No.37 《愛樂之城》
2018.12.28
上個月的片子非常致郁,但是年底當然要在歡快中收尾啦~
樸素的愛情故事和追夢故事本身確實無甚亮點,當它們注入到歌舞形式中后,本片卻被賦予新的生命力。音樂才是本片的靈魂,主題旋律就是串起全片的線索,當然也少不了致敬經典的場景設計和LA美景在畫面上的輔佐,才共同制造出融洽的觀感。結尾高潮便是對上述的最佳詮釋,華麗而復古的舞臺布景中,我們看到了旋律中的夢,全片的浪漫主義情懷皆融于一曲。
可能有人說,僅探討歌舞也遠不及幾十年前的老前輩們經典。但是,當歌舞片如片中的古典爵士樂般消逝,《愛樂之城》在這個過分強調視覺特效的時代提醒我們,還有些簡單純粹的講述方式,或許這就夠了。
影片在復古的圓形漸隱轉場與花體 "The End" 中落下帷幕。And, this's the end of my 2018. Happy new year to you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