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老同學約好7月31日到緊挨著浙江的上海遠郊金山區廊下鎮聚會,順便摘瓜摘果,就想到了在金山的一個好友。好友的娘家是在亭林鎮,他們那里出產雪瓜,很甜,是遠近聞名的特產,幾乎與同處上海郊區的南匯水蜜桃、西瓜,嘉定馬陸葡萄齊名了。
說到要摘瓜摘果,好友就把剛剛從她父母家自留地里拍攝的幾張照片發給我看,有西瓜、絲瓜和水生瓜。那個水生瓜很像我老家的油瓜,好友說這種瓜吃起來口感不是很甜,但水分特多,也特嫩,更加讓我確信這就是我們那里的油瓜。在我們那里,油瓜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成一道炒菜。今年4月下旬,老家政府千里迢迢送來的30斤土特產里,解了我一時的燃眉之急,其中就有一個大罐子里面是裝滿了切好曬過后腌制的油瓜皮子。
看到好友發的圖片,再加上友友也是老鄉的楓紅云天最近因為歇暑回了娘家后發了不少關于她母親、小妹在自留地里種植的很多蔬菜的文章,這讓我的思緒一下子飛回到了我的孩提時代,并從記憶的深處將我家自留地的種種往事拉回到眼前。
在那個年代,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有過青黃不接餓肚子的時候,也有很久吃不上肉蛋禽的時候,還有常年補丁搭補丁的時候,但在新鮮蔬菜和水產品方面卻是比較充裕的。水產品中的魚蝦、蓮藕、螺絲、蚌殼等隔三差五就可以品嘗到,這也成為我常常覺得小時候并沒有覺得很苦的一個理由。水產品之充裕,與我們地處江漢平原,河港湖汊星羅棋布有關,也與我家男丁比較多且不乏抓魚高手有關。至于四季蔬菜,則完全是自留地種植的,而這又與母親的辛勤耕耘有關。
在農村,有一個相比城市或城鎮優越的地方,就是每家每戶除了有宅基地,還有一片自留地過去大集體的時候如此,現在亦然。在我小時候,我家的自留地是在我家屋后,面積大概有三分地,后來在人口增多后,生產隊又在另外一個地方辟出一塊地,分了我家兩壟,大概兩分地,這樣合計起來就有差不多半畝了。
我們家六口人,有了這半畝地的自留地,可以說一年四季的蔬菜就不愁了。
有道是:人勤地不懶。此外,如同種莊稼一樣,有的人是好把式,有的人不會侍弄,因此,自留地的收成會差很遠。我們生產隊前灣有戶人家,時不時到集鎮買蔬菜,這個在我母親看來,是屬于很丟人的事情,因為這往往意味著做事不勤快或缺少能力。另外有一戶人家,說起來和我家還沾親帶故,這戶人家是剃頭師傅,不參加生產隊的集體勞動,主要靠剃頭賺工分,他家自留地種得很得法,加上人口少,經常有剩余的蔬菜出不完,就拿到集鎮出售,賺一點活錢。
我父親早年是在縣城工作,因為那時斗爭比較厲害,被我母親拖后腿拉回來了,回來后做小學校長、大隊書記、公社做事,顯得忙忙碌碌,所以,打理自留地的任務就主要落在了我母親身上。母親不識字,但人聰明,也勤勞,里里外外基本上是老人家在應付或主持,自留地的四季打理也是如此,我們小朋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也打打下手。
大地回春之后,母親就會開始翻土。因為自留地面積不大,用耕牛耕地不太方便,基本上是采用人工翻挖,在這方面我和我哥在幾兄弟中年長一點,做了不少。種植的蔬菜,比較常見的是茄子、豇豆、絲瓜、南瓜、冬瓜、刀豆、麩子、韭菜、蔊菜、辣椒等。里面還有瓜類,如油瓜、香瓜、白瓜等。有時候,還會種上少量的玉米。
后來,在我、我哥、三弟等離開家鄉后,就不需要種那么多蔬菜了,母親沒有讓地荒著,就改種黃豆、紅薯、花生、菜籽。其實,這些也都可以作為蔬菜,記得有一年7月份我回家,母親就從自留地里扯了幾把黃豆,還用紅薯藤炒了一碗菜。
打理這些蔬菜,播種、松土、鋤草、壓土、打頂、施肥、澆水、除害......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技術含量高的工作,是母親親力親為,而那些輔助性工作,可以在母親的技術指導下由我們兄弟去做。我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澆水和施肥。要施肥,首先就要積肥,積肥又分為兩類:一是垃圾肥料;而是人的糞便和其他動物糞便。從肥力看,糞便的肥力要高于垃圾肥料。而從牲畜糞便的肥力看,最肥的是雞糞,次之豬糞,再次是牛糞。我在沒有出遠門讀書之前,除了放牛,還有一個“必修課”就是撿糞,早晚各一次。其中,牛糞倒入廁所,雞糞、豬糞倒入一個專門挖的糞坑中。有一段時間,我和我哥比賽,每次都是我的糞坑先滿。當糞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再結合實際情況施肥。
正因為我母親精心打理,加上肥力足,各種蔬菜和瓜果都是長勢喜人。按道理我家人口多,而且男丁就占了5個,蔬菜應該是不夠吃,而事實上很充裕。
到了秋天的時候,則是新一輪的蔬菜種植。這個時候的蔬菜主要是大蒜、洋蔥、榨菜、菠菜、蘿卜、甜菜、油菜、萵筍、卷心菜、大白菜等。
由于各類蔬菜具有比較明顯的時令性,加上我小時候的冬天溫度比現在低多了,經常出現零下七八度的情況,有時候不一定能夠保證蔬菜在一年四季都能夠吃到新鮮的。于是,母親就會把榨菜、豇豆等不同季節的蔬菜腌制后裝入不同的壇壇罐罐,以備不時之需。此外,諸如南瓜、冬瓜等便于在秋冬時節存放的蔬菜,也會盡可能不在夏天吃完。
還有辣椒,我們那里是一年四季都需要。夏天辣椒比較多,吃新鮮辣椒不成問題。冬天怎么辦?母親一般是在夏天辣椒顏色變紅以后,摘下來,去蒂,然后就放在大水桶里,讓我們兄弟用大鐵鍬去剁,再用手不斷翻動,使之盡可能剁均勻,然后在石磨上面去磨,變成稀辣子,再用鹽腌制后裝入壇壇罐罐,準備過冬。
自己家種的蔬菜,吃起來似乎格外的香。那時候我們不懂,現在明白了,原來我們小時候吃的是綠色食品,無毒無害,施放的還是有機肥。
自己家自留地里的蔬菜有幾樣比較有印象:一是春節期間的菜薹,因為這差不多是一年中最早見到的綠葉菜;二是冬天的蒜薹,因為也是綠色,而且常常配臘肉小炒;三是糊南瓜和糊甜菜,即用細米分別與這兩種蔬菜混燒,達到很糯、很軟的程度;四是每隔十天半月就可以收割的韭菜,因為有雞蛋一起燒,而雞蛋平時是用于賣的,很少吃到。
現在年紀大了,想擁有一片菜園——如小時候那般的菜園——純天然、有機肥、在陽光雨露下自然生長的菜園。很多人對家鄉的懷念是出于小時候形成的味覺記憶,我想我不完全是因為這個,更多的是因為這些蔬菜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雖然是農家子弟,但說起來還是慚愧,因為沒有真正干過農活——一個真正由自己主導和完成的貫穿全過程的農活。年紀大了后,讓我再去干插秧、割稻、耕地之類的農活恐怕是力有不逮了。既然如此,那就選擇一個相對輕便的活計吧——種菜。在種菜的過程中,通過親密接觸大地去接地氣,去感受勞動的快樂,去活動活動筋骨,去和兒時的小伙伴一起重溫那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
這,也許是一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