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運河畔》
作者:羅蘭
類型:自傳體散文
《薊運河畔》是臺灣作家羅蘭(原名靳佩芬)的自傳體《歲月沉沙》的第一部。全書以散文的形式回憶作者幼年時期的生活。
這本書我只看了前半部,講的是幼年作者生活在老家河北某縣家族里的童年生活。作者出生在一個在當地頗有聲望的家族,經高祖父一代篳路藍縷,奠定家業。到祖父一代時已經在當地家大業大,直到幾十年后離鄉多年的作者回鄉去仍然可以聽到當地人關于當年薊運河畔那棟宅子的感嘆。
羅蘭生于老宅,在大宅子里度過了大半個童年。從她回憶的文字里我仿佛看到一個封建舊式家庭森嚴的孝悌禮節,鄉里鄉親里流傳的“男不見女,女不見男”雖然略微夸張,卻也可以對他們家族的禮節規矩有所了解。
同時作為一個寫出許多鼓舞人心的小語的作者,羅蘭的童年生活也有她獨特的魅力。即使除了小叔以外少有長輩和她玩耍,她也可以獨自一人邁著小小的步子,爬過高高的門檻,到家里的花園空地上自得其樂。園子里的花草飛蝶連帶著小小蟲子,都是她童年的樂趣和秘密所在。閱讀的過程中也不禁感嘆,那時貼近自然的生活讓作者認識了許許多多的蟲鳥花草,現在的人們似乎就沒有這種如此貼近大自然的機會了呢!
短短的閱讀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作者的祖父購置的“皇帝的家當”。時值英法聯軍侵華,皇宮里的東西被破壞搶奪,這是我們從歷史書中學到的內容。然而還有一些他們無法帶走的東西被遺留下來,由小商小販挑著沿著當年的鐵路賣到了各地。
他們不懂那些物品的價值,被作者的祖父購置了許多箱。然而祖父也并沒有把玩古物的雅興,只是愛好排場的個性使然罷了。于是這些東西就被擱置在祖母的屋里,有些小玩意兒被祖母并不當回事兒地拿來哄幼年的作者玩兒了,唐寅王羲之這些大家也被作者當作隔壁村的書生拿來了解。這些書籍文物最終的去處是在66年的十年期間,被羅蘭的嬸子擔驚受怕地一捆一捆地燒掉了。羅蘭父親那里的瓷器被他無奈地拿來當作垃圾桶,放在門口任憑風吹日曬雨淋,這讓現在的我們讀來頗為可惜,但是在歷史的大環境下又能怪誰呢?
后來羅蘭跟隨父母到父親工作的另一個村子生活,在那里見證了父親工作的制鹽廠的起步和發展。投身實業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事情,而且羅蘭所經歷的制鹽廠在當時也是很成功的實業,鹽產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國家工業的發展。廠長們作為成功的實業家不僅體現在對于行業的推動和影響上,更在于他們所致力于的整個工廠的建設上。員工們的工資福利以及家屬的福利制度,包括醫院、子弟教育等福利放在今日也是十分先進的。作者娓娓道來,我仿佛也跟著一起經歷了那個可以改變社會的時代。
因為全書描寫的是一個世紀以前的事情,所以閱讀過程中的代入感不是很強,卻也因此可以拿現在的生活和作者當年做個對比,感慨時光匆匆。
后來被其他事情耽擱,這本書只讀了一半。即便如此,還是可以瞥見作者一家對待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這也許正是閱讀所需要得到的。
版權聲明:
Dove不是德芙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給你的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轉載請通過簡信聯系作者本人獲得授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