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編說
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計劃中,讓學生走出課堂、奔向廣闊的天地。但是研學旅行如何開展,具體到如何選擇主題,如何與國家課程、學科任務結合起來,如何使學生在研學旅行中辨別、探究、思考、歸納、總結、吸收,最終形成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值得我們深思。
各個學校在探索中也積累了很多不錯的經驗。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這所學校從2013年起就通過研學旅行探索實踐育人之道,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么做的。
兩千多年前的泗水河畔,孔子和他的學生趁著春光,踏歌而行,繼而周游列國。在游學過程中,孔子與弟子開闊眼界,在天地大課堂增進學識、修身養性,成為研學旅行源頭最富詩意的一頁。
當今時代,教書育人不再是狹義的知識傳授與技能習得,而是以人為本,從生命發展的角度,立足學生的未來與發展,培養社會人的核心素養,讓學生成為幸??鞓?、自主自律、思想創新、能力多元的人。研學旅行作為教育改革的關鍵措施,正在創造性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通過實踐培養、鍛煉、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
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因此,研學旅行的核心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靈魂是實踐育人。
1
以課程為主導,以實踐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為中心
對于學校而言,研學旅行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一方面,研學旅行給了學校更大的教育空間、更全面的教育環境,把旅行變成課堂,把社會當成教材,把世界當成老師。另一方面,對學生而言,行走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探究成為主要的學習特點,合作成為主要的學習模式。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知識呈現的方式有形或無形、單一或融合,然而無形總是多于有形,融合總是多于單一,學生如何在研學旅行中辨別、探究、思考、分類、歸納、總結、吸收,最終形成屬于自己的能力,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廣東省中山市三鑫幸福教室從2013年開始探索、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儼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幸福模式”——堅持以課程為主導,以實踐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為中心,主題選擇和線路安排與教育教學目標緊密融合。我們設計的小學一至六年級每個學期的全學科融合課程配套實踐活動,與課程各學科知識完全對接,與課程各學科學習情景完全一致,完全服務于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以五年級下學期《鄉下人家》全學科融合課程配套實踐活動為例,學生從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科學、電腦、心理、書法等學科課堂上,學習完與鄉村生活相關的知識后,馬上全班師生一起啟程,前往湖南省張家界市金豆灣村親身體驗鄉村生活,完成各個學科實踐任務和融合實踐任務。
學生們在小溪邊細語,討論語文的博大;在青石上思考,冥想數學的奧妙;在青松下交流,加強英語的運用;在田野里歡唱,展示優美的歌喉;在森林里漫步,享受鄉村的寧靜;與鄉親們勞作,與山里孩子一起生活,體驗鄉下生活的艱辛、勞動的光榮,感受鄉下人的質樸、樂觀、熱情以及對夢想的追求和渴望……
除了教材中學到的知識可以在真實的場景中得到運用,學生還需要以大自然為課堂和教材,進行為期6天的“項目制學習”,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張家界—珠海常見植物比較”“張家界—珠海氣候特點比較”“土家族民俗文化”“張家界景區地貌特點及成因”等項目的實地考察和研究。學生在出發前要上網搜集資料,完成項目學習手冊上的主題、研究計劃;研學旅行過程中,學生帶著問題走進鄉下人家,走進美麗的張家界景區,通過觀察、采訪、記錄對項目進行深入的學習;返回學校后,學生還要在教師指導下對項目進行總結、匯報。
“幸福教室”研學旅行為學生打開了世界這本教材,讓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社會,手與腦結合,課堂與課外聯系,知識得到鞏固,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升。
“爬長城的時候,我爬到一半就不想爬了,在同學的鼓勵下,我還是努力往上爬,終于和大家一起爬到了好漢碑。老師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其實只要堅持、永不放棄,就是好漢!”“小星星班”學生曾嘉儀在攀登長城過程中體會到了堅持的快樂。
“數學課上我們學到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原理,科學課上我們學到了播種的知識,來到大福鎮,我和同學們走進旱田親手播種、搭菜架,讓我對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刻了!”“仙人掌班”學生謝鎣在勞動中體會到了知識的用途,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走進北京太陽村,我了解到張淑琴奶奶創辦太陽村的故事,非常受感動。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像她一樣,去關愛身邊的人,把幸福傳遞給他人。”“云朵朵班”學生張迪涵說出了許多同學的心聲。
“在丹東的山上,我發現其他樹木的樹葉都掉了,只有松樹和柏樹的葉子是深綠色的。我就想到了‘松柏長青’這句話,明白了人們為什么用這句話祝福別人健康長壽。通過小組的調查研究,我們還知道了為什么松樹和柏樹在冬天也不落葉的原因。”“小蜜蜂村”學生王悅在東北研學旅行過程中時刻充滿學習的熱情。
“記得第一次在高鐵站采訪工作人員,因為阿姨工作非常忙碌,我們等了很久也沒有采訪成功,后來我們就學會觀察和篩選,采訪的成功率一下提高了50%以上?!薄鞍俨輬@村”學生蔡君卓在高鐵站進行調查訪問時有了自己的心得。
“第一次入住農家、第一次燒火做飯、第一次掃地抹桌子、第一次下田割稻、第一次面對軟綿綿的小青蟲、第一次面對水土不服……太多的第一次讓我一開始非?;炭?。經過一次次嘗試,我終于成功地面對和克服了各種困難?!薄八娜~草村”學生陳佳怡在鄉下人家體驗到了成長的幸福!
課程是主導,實踐是載體,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根本目標。通過研學旅行,“幸福教室”學生的責任擔當、實踐創新、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等關鍵能力均得到培養和提升。
2
“前置學習、現場研學、總結反思”等三大環節,確保研學旅行活動的科學系統性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能力,來自于實踐。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學生必須動手實踐,在實踐中學會思維辨析,實踐后通過總結提煉出知識,再經過下一輪實踐形成新的“內在的能力”,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能力。經過5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幸福教室在研學旅行之路上形成了獨特的“幸福模式”,呈現出別樣的迷人風采,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和家長的認可。
“幸福教室”所有的研學旅行課程、活動都與國家教材的學科知識配套,研學旅行活動中的所有實踐任務都必須運用到學校課堂上所學的學科知識。所有實踐活動中的學科任務結合了學生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注重系統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學生在拓展視野、親近自然時把學科知識學以致用,將書本上“死的知識”轉化為“活的能力”。
這些課程和活動還與國家教材的學習主題相配套,實現了與教材主題的對接,讓學生走進書本中的文學世界,走進生活的真實世界,感受祖國大好風光、民族悠久歷史、優良革命傳統和現代化建設成就。
通過與學生關鍵能力系統性、科學性的對接,我們把育人融入社會、自然等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在研學旅行活動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成長,發展能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在所有的研學旅行活動中,我們還開發了專門的《研學旅行學習手冊》,聘請名師、名家編寫,把學生培養目標、教材學習主題、學科知識要點都融入其中。研學活動出發前,學生在學校利用綜合實踐課、周末進行前置性學習,保證每次旅行活動前學生都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技術準備。“前置學習、現場研學、總結反思”等三大環節,確保研學旅行活動的科學系統性。
研學旅行促進了少年兒童心靈健康成長與生活快樂體驗的高度契合。學生不僅能體驗不同地域的民俗民風,還能在挖出土豆時咧開嘴大笑,能在捉到泥鰍時滿身是泥地在田地里奔跑,能在鄉村小溪發現螃蟹時驚奇地大叫,能收獲在旅行中經歷的喜悅與成長的快樂。
3
家長其實是孩子最好的導師
兒行千里母擔憂。幸福教室研發的“游學少年電子溝通平臺”,讓家長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研學活動的細節:孩子的活動照片、實踐收獲、導師評價、同伴評價等;家長也可以隨時與孩子溝通互動,鼓勵加油。孩子雖然遠行,但心和父母一直在一起。
家長其實是孩子最好的導師。我們看到,幸福教室的研學旅行活動得到了家長的大力支持。許多父母放下繁重的工作,與孩子一起研學。親子感情在研學活動中日益濃厚,其樂融融,終生難忘。學生透過真實的生活,深切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付出與關愛、支持與幫助、鼓勵與欣賞;并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離不開他人的幫助,進而發自內心地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他人,感恩周圍的一切事物。
為了保障研學旅行活動的安全有序,幸福教室專門制定了包括“步行、交通、居家、酒店、水電”等30多個專項安全預案,實現了“活動前有學習培訓、活動中有高度執行、活動后有總結完善”的學生研學旅行安全管理體系,確保了各項研學旅行活動的“零事故”。
“走出課堂,動手動腦”,在做中學、學中做,學生把書本上死板的知識變成了生活中靈活的能力;把書本上固定的文字,變成了心海里流淌的素養。深度的研學體驗,終生的難忘回憶,每一次研學旅行都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全面塑造與提升。
(作者系廣東省珠海高新區三鑫實驗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