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有成功人士說自己因為讀了某本書,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作為看客的我們,多少會覺得有些夸張,有些講故事的成分在里面。只是讀過某本好書,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當然……不能!
讀書這個動作本身幾乎沒有價值。
閱讀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選擇,選擇之后的行動才有價值,李笑來的這句話很妙。
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取得不俗的成就,不是因為他們讀過什么書,而是因為他們讀書之后做過什么事。
理解了這點,就會發覺有些人熱衷搜羅名人書單,期待全部讀完之后洞悉成功秘訣,從此開掛逆襲的想法是多么的荒謬,我們習慣稱其為——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不過,“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說的好像就是20幾歲的我們…
想高效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卻又常常無奈地看著時間溜走;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改變世界的野心,卻沒有撐起野心的能力,于是我們脆弱,我們焦慮,我們恐慌。
如何讓自己在思想和行動上都成為巨人?也許你可以讀讀這本書——《把時間當做朋友》,作者李笑來。
雖然書名叫《把時間當做朋友》,不過可能要讓部分人“失望”了,因為這本書不是一本時間管理書籍,也不講成功學、雞湯、大道理,那它到底講什么?
本書側重心智、成長、思考、積累、行動…主張時間不可管理,鼓勵運用自己的心智和時間做朋友。
在書中作者對很多概念進行了辨析,可能會顛覆你以往的認知,如果你覺得這是一派胡言,認為作者在嘩眾取寵,甚至斷定本書根本是言之無物、無病呻吟,那請你千萬不要去看這本書,帶著偏見去閱讀一本書,于自己無益,對作者也不公平。
萬維鋼說:好書要讀兩遍,第一遍讀是為了陷進去,第二遍讀是為了跳出來。
我也把《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本書讀了兩遍,在這里寫些讀后感。
一.
問題出在哪里?
我想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窘境,突然覺得時間不夠了,不能再浪費了,于是下定決心從今以后要高效利用寶貴的時間,但怎么做呢?
不知道,先做點準備吧,先去閱讀幾本時間管理的書,再去學習幾個時間管理的工具,照著書中的方法開始實踐幾天,結果發現自己的生活好像沒有得到什么實質的改變,待激情褪去,這事又爛尾了。
一切還是原來的樣子,除了多懂了一些“道理”。問題出在了哪里?
“沒時間了”這種焦慮人人都會經歷,產生焦慮的原因也很簡單,也許是過分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導致沒有按時開始執行任務;亦或是低估了任務的復雜程度,導致未能按時完成任務或執行任務過程中出現了差錯。
表面上好像是時間、工具或技巧的問題,本質上是我們自己出現了問題。
二.
為什么說時間管理是偽命題?
春去春又來,花謝花會開,唯有時間這個東西是一去不復返的,以至于古人作詩總愛拿時間做主題,感嘆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也恰恰是時間的這個屬性,就決定了它不會受任何人的管理,時間只會一分一秒自顧自地流逝,它不可能按照我們的個人意愿快一點或慢一點。
三.
為什么說速成絕無可能?
這里不是說像番茄工作法等“時間管理”技巧是無用的,技巧是否有效,往往取決于使用者的心智能力,如果心智低下或尚未開啟,那些技巧只能治標,無法治本。
心智:心智不是指智商,一個人的心智就是其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及經驗的總和(包括基于這些知識和經驗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一個人必須在開啟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后,才能夠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才能和時間做朋友。
什么是正確的方法?
歸根結底,積累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無論一項任務是學習一門語言,還是打磨一項技能,本質上靠的就是積累的力量。
“積累”這個詞現在拿出來, 還可能受到某些人的嘲笑,因為當前有無數速成的概念撩動著人的欲望:如何快速成為領域內大咖;如何一年獲得別人五年工作經驗;如何30天內速成PS高手…
為什么人們對速成如此趨之若鶩?
一個原因是天性使然,人們都希望自己的欲望馬上得到滿足的天性。
“老虎機”和“刮刮樂”就是因此而生,人們總是希望馬上就能知曉結果,拉一下老虎機5秒內就能知道輸贏,刮開刮刮樂圖層,立即就知道自己是否中獎,還有比這更刺激的嗎?
另一個原因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自我滿意度會不斷下降,壓力和浮躁導致我們對現狀越來越不滿,急于擺脫現狀,就很容易迷信上速成。
四.
效率的本質是什么?
投資回報率最高的事情不是炒房炒股,而是學習,效率的本質就是不要拒絕學習。
我想大家身邊都會有這樣兩種人:
第一種人對很多事都躍躍欲試,經常發現他們在學習一些新東西,研究一些新玩意。
第二種人從大學畢業就沒主動學過什么東西,好像混的也不錯,時不時還嘲諷一下學習的人“學點東西還真以為自己多了不起了呢”!
相信自己,沒有什么東西是白學的,學到的東西即使在當下看似“沒什么用”,在未來的某一點沒準就會成為我們的關鍵競爭力。比如作者提到小時候學習了一點編程知識,沒想到幾十年后在作者寫書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體驗到個中好處的人,當然愿意接著學習,不知道有什么用?沒關系,學就是了,技多不壓身!從來沒體會到學習帶給自己驚喜的人,自然也不會主動去學,不主動學習,時間也不會給他們正反饋,這是一個死循環。
五.
如何與時間做朋友?
柳比歇夫這個人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前蘇聯的昆蟲學家、哲學家,利用業余時間取得了無數成就,在這里時間就是他的朋友。
想要與時間做朋友,首先要學會感知時間,知道時間都花費在哪些事情上了,最好每天列一個時間開銷表,培養對時間的感覺,然后想辦法讓自己的行為與時間合拍。
沿著正確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堅信積累的力量,堅信時間會給我們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