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
2017年有個目標,希望自己能養成早睡的習慣;但發現太難了,至今未達標;而隨著踐行的深入,漸漸有了些心得。
早起 VS 早睡
一天之際在于晨。年初定下早睡的目標,其實底層是希望自己通過早睡能實現早起,然后多出點晨學晨練的時光。3月底的時候忽然意識到不如以早起帶動早睡,當晚間漸困時亦正是早睡的契機。連續打卡踐行3個月,晨起漸成生物鐘,晚間再遲睡,次日晨到點也醒了。
晨起帶來的好處是多了晨間學習、晨間運動鍛練的時間。但早睡卻始終在路上,每晚似乎總有做不完的事、沒完成的工作、學習、家務事務。我實現了年初的底層邏輯,卻做不到早睡。
記錄、覺察、調整
可以早起做不到早睡的后果是晨間的效率依舊高效,但日間的精神卻差了許多。有時一整天精神都不太好,感覺無所事事、不想干活,也沒辦法干成事之感。怎么破?
分析依然是遲睡引起的睡眠不足所至。我設定了一個記錄模板:
昨晚21時后干了啥?反思并調優
1、幾時躺床上,幾時睡著;
2、21點后事務及反思:
第1點是為避免按時間躺床上卻睡不著的情況。這一問題以往每每想早睡時,常因生物鐘未調整到位,而很難做到及時入睡,其后果常常是比未安排早睡時更難睡著。解決方法是臨睡前聽一段“略超過認知的”音頻,聽著聽著就睡著了,需留意音頻時長一般10分鐘內為宜,這樣聽著就睡著了,也不至于再被音頻給吵醒。當然這是現在的節奏時長,初期的音頻可以更長些。6月份事件頻發,作息不規律,但沒有出現早睡而睡不著的情況,超認知音頻成效明顯。
第2點則是通過持續一周的記錄,來反思自己遲睡的原因。逐項分析、反思是否一定要晚上入睡前完成,通過做減法來減少晚間事務;簡而言之,就是只留下必做項,其他事務要么調整時間白天完成,要么直接減法不做了。6月份通過記錄、反思,倒是找到了自己遲睡的原因,努力調整小有成效,但未立竿見影。
被動加班影響作息
“嘗試、調整、找到一個相對適合自己的模式,然后固定下來”;漸漸地,早睡略有了點樣子;但很快一次被動加班、一次突發事件迅速打破了好不容易有點樣子的早睡模式。我重新步入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遲睡遲起。
分析原因,一是有時加班回家臨近或超過入睡時間,反正已經遲了,反而沒了緊迫感,開始慢慢吞吞;二是加班回來通常精神疲憊,小坐一會休息或者補充點能量,然后就這么遲就遲了地不記得需要早睡了。
對于被動加班、臨時突發事件的被動事務等非個人原因的遲睡,又該怎么破呢?我給自己設置了一個行動指南:
加班屬惡性打擾事件,在無力改變情況下,做到:
1、加班到點回家時,僅費半小時洗漱后立即入睡。
2、次日中午最遲12:40開始午休,將惡性循環的可能截止在第一時間點。
3、次日晚按時作息!
4、加班當晚未辦結事務,次日晨優先辦理,次日計劃則適時調整。
第1點是強制自己提升早睡意識,做不到按時早睡,做到加班回家后立即休息也算完成早睡;目前這一點執行不足,需將之亦記錄成早睡事件,提升成功率。
第2點算是強制補充睡眠,確保午后的精氣神。
第3點則是基于一般不會連續兩天加班遲回,強制自己盡快再開啟早睡,或者說延續固有早睡模式。
第4點則是事務調優,目前執行亦不力,主要是晨起時光一般貢獻給了運動;但有這份意識則更利于加班遲回的早入眠。
規律作息,我一直在路上;“用行動刺激思考、用思考改良行動”,愿早日得償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