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文化中一貫強調勤學苦練的重要性,記得我高中時候流行一副對聯:
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
當了兵以后,雖然沒有真的吃多少苦,但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這樣的口號層出不窮。可以說練習其實在我們的文化習俗中一直不持異議的成為一個邁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但是我們的文化中有時過多強調了練習這個概念,而不去思考練習的具體方法以及技巧(甚至排斥技巧方法),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謅”,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強調的,其實都是重復的效果,而不僅僅是在強調“練習”的力量。對于練習這東西,其實也是如此,錯誤的練習以及不過腦子的練習,即便重復再多的時間也會讓你無法進步更別提成功。很多時候,不動腦子的訓練是為失敗服務的,我們想要通過練習實現成功,首先要確保練習方法得當。我看過的這本《練習的力量》給我很多啟發:
練習的秘訣
在職場上有這樣一句話
你以為你有幾年的工作經驗,其實你一年經驗用幾年??
當你不知道什么是正確的訓練體系,或者你訓練難度過高過低以至于和能力不匹配的時候,你就需要好好對練習這個關鍵詞進行反思啦!
那么練習究竟需要注重哪些地方呢?有三條關鍵的成功密碼:
- 合理設置練習環節
- 隨時確認練習難度
- 按照正確示范訓練
有人從小學時代就喜歡打籃球,天天打,但一遇上經過一兩年訓練的專業球員就被虐的滿地找牙,這就是練習不得法的后果。興趣愛好者和專業主義者相比較,沒準興趣愛好者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并不比專業選手少,但效果往往天差地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這三條沒做好。他們可能急于求成,一股腦的練習整套環節,結果每個環節都沒有得到深入的挖掘。他們可能要么好高騖遠的設置了很高的難度,要么干脆就很低端的躺在舒適區不動彈,導致自己難以寸進。他們可能練得很多但并不標準,結果養成“野路子”,難以登堂入室上大臺面……
我們中學時代學過歐陽修的一篇文章叫做《賣油翁》的,把優秀的射手和打油的老翁相提并論,得出一個:
無他,唯手熟爾
這樣的結論。這篇文章在課堂上當然是教給大家熟能生巧的道理,而且提倡大家勤學苦練才能有所成就。只是我們在選定練習目標的時候,必須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投資在對自己來說更有價值的練習上來,如果練習的對象并非自己志趣所在,也不是極富價值的領域,那么,一個成為熟手的賣油翁,不過打醬油的時候比五歲的孩子快一點兒而已,但一個百發百中的射手,在戰場上可能就會成為建功立業的飛將軍。
因此,在練習之前,一定要做好盤算,確定好領域,然后才去合適的練習方式去不斷提升。
區分專項訓練和實戰演練
練習其實有兩種:刻意訓練和實戰演練。這兩個練習在方法上大相逕庭,但都非常的重要。
- 第一個練習是刻意訓練。關鍵點在于把流程分解,暫時忽略大局,著眼于單項技能,讓練習者能夠專心的練習某一項技能,在清晰了解這個技能的要點以后,意圖明確的把這項技能練到純熟精透。它的要求是練習者要把所有精力和智慧完全投入在某一技能上,提高了技能的練習強度以及每分鐘練習頻次。
- 第二個練習是實戰演練。盡可能復制實戰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實戰演練的另一個名字也叫做“演習”,其實英文里面都是manoeuvre。圍繞自己預設的目標,系統的完整的完成整個流程,以求在實戰中獲得更好的效果。
在我們身邊,比較典型的同時刻意訓練和實戰演練的例子應該就是中學、大學伊始的軍訓。在大太陽底下站軍姿,然后基本隊列和正步走一步一動練習,踢出去的腳要求一樣高,做不好還會被單兵操練……(說多了全是淚啊!/(ㄒoㄒ)/~~)而臨近會操的最后時刻,總會有幾次“彩排”,一個完整的流程拉一遍,再根據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反復訓練甚至“單兵操練”…… 前者讓你一心一意練習單項技能,后者綜合拷問準備情況和應變能力。專項訓練應當寧多勿少,實戰演練應當寧精勿濫。大學生軍訓時候的分列式正步走遠遠不如大閱兵的戰士們來的漂亮,不是他們實戰演練比戰士們少,而是刻意訓練上的時間少太多。
如何練習
知道練習的秘訣并不等于能夠有效的練習,因為有效的練習分成六個不同的法則:
提煉技能
專項練習
設置名稱
整合技能
制定計劃
利用時間
提煉技能。是指通過對前輩,領導,專家成功之路的數據分析,鑒別和提煉他們得以成功的共同之處,研究并具體描述到技能層面,以確定練習者能夠參考學習,準確復制。這里的關鍵在于具體化,具體化的東西才可以復制和借鑒,這樣的規律才可以落地。
專項練習。就是刻意訓練。是把一些復雜的工程分解成簡單的具體技能的專項訓練進行反復糾正的單項訓練。
最有名的例子莫過于達芬奇畫雞蛋了!他的特點是簡化實際環境中的復雜性進行單純練習直到固化,當某個技能學習后必須進行專項練習直到完全掌握,一旦發現不到位應當機立斷退回原點,重新進行專項練習。想要成為10000小時天才,這是必經之路。設置名稱。是指給你的刻意練習設置明確的練習名稱。把它變成某個術語,在練習過程中,用這些專用名詞可以讓練習者印象深刻。很多軍事術語其實都是出自這樣的目的設置名稱。比如立正,二個字,其實含義是
兩腳跟靠攏并齊,兩腳尖向外分開約60度;兩腿挺直;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上體正直,微向前傾;兩肩要平,稍向后張;兩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攏自然微屈,拇指尖貼于食指的第二關節,中指貼于褲縫;頭要正,頸要直,口要閉,下頜微收,兩眼向前平視。
在很多領域,都有他自己的專用名詞,比如瑜伽中的冥想,健身中的平板支撐,項目管理中的復盤等等,都是如此。
目的就是為了高度概括,節約時間
- 整合技能,就是實戰演練。把實戰中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都考慮在內,這是分解技能和整合技能的連接點。這里的整合技能并非單一技能的簡單堆砌,其實是產生1+1大于二的效能的,關鍵在于這個過程增加了一條新的技巧:學會在特定時間里靈活運用基礎技能。
- 制定計劃。戰場是瞬息萬變的,但在練習中必須養成良好的計劃性。需要做到三點:
計劃必須具體量化
計劃必須充分細化
計劃必須考慮變化
- 示范反饋。為什么過去人們常說“名師出高徒”,關鍵點就在于名師因為經驗豐富,水平高,善于親身示范和實時反饋,讓學生能夠在練習中迅速得到提高。最近有一個例子。就是簡書首頁推薦的例子。我在簡書上已經寫了24萬字,109篇文章了,基本上從來沒有上過首頁推薦。前天寫了一篇讀書的閱讀感受,這本書并不特別出彩,內容也不是很多100多頁的樣子,寫完以后我順手就投到首頁推薦欄目了,大約1個多小時以后,不出所料的被拒絕了。有位簡書高手叫劍圣貓大師的,順口指點了我一句,說“你把那個題目改掉,改成XXX,然后再投一次試試”。結果不到半個小時,我這篇被拒的文章就被首頁推薦了!
練習有兩個天敵,那就是恐懼和自滿。因為恐懼失敗而止步不前,因為自滿而固步自封。我們強調練習的力量、方法和技巧,就是為了想要建立一種練習文化,克服自己恐懼和自滿的心理障礙,建立一個勤于練習、樂于練習的良好環境。讓自己不斷得到提高,通過10000小時的刻意練習,讓自己真正成為“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