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2013年4月在杭州75210買的這本書,今天拿出來再看是第三遍,很多觀點都不記得,只是再看一遍覺得似曾相識,沒入腦是其一,其二是沒有轉化成自己思考的東西,所以在平時生活中并不會想起應該怎么思考、應該避免什么錯誤。這是我讀書的一種常態,無論是讀較現代的作品,還是諸如論語一類的古典文學,似乎都沒有記住什么。但是,這是不是真的,也并非如此吧,之前看到一個說法:你讀的書都會隨著時間的沉淀轉化成你的氣質。那么,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本就不應該抱著如此功利的心態,如果只是為了立竿見影的成長,只是一味的閱讀文字,我想多半也是囫圇吞棗不知其味吧。這時我想起老子“為而不爭”的觀點,我讀書時不去刻意要求得到什么、不去刻意要求變成什么,只是享受讀書的過程、享受書本的內容,這種“不爭”的閱讀方式或許到最后會讓我們成就更多。
我決定每天寫寫文章了,說到底多半是一時雞血上頭,亢奮得不知所以,但也未必是壞事,至少我覺得現在做的事是正確的那就足夠了。因為對于我這種普普通通的、沒什么過人毅力的人來說,與其渾渾噩噩快活一個星期后回過頭來懊悔,不如一時雞血上頭做做至少看起來正確的事,也許會不長久吧,但又如何呢,做了一天正確的事,那它就有一天。
突然發現原來一本書重讀幾遍,它給你的啟發真的是不一樣的啊,果然在經歷了不同的事以后看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感想。上次聽白巖松老師采訪,有一個觀點很有意思,我深以為然,說書會帶著你找書的。每個人寫的書都不可能脫離外界全靠自己的腦子生產,那是不可能的,那么書中所包含的一些觀點你贊同或是反對,你都可也去找到相關書籍了解,再進行自己的思考,這就是所謂的書找書吧。
第一天開始1000天的寫作計劃,也不知道能堅持多久,先留個紀念吧,希望日后回來看時你是滿臉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