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群里,我的國企打拼多年的叔叔給我馬上畢業正在公司實習的弟弟分享了一篇文章。文章是一名團隊領導寫給90后的“嘔心瀝血”的指導文。在我初入職場的時候,我很喜歡這樣的雞湯文,教你要少抱怨,少懷疑,多行動。可是今天,我卻多么希望當時的我多聽到的是一些些不同的東西。
不要停止問為什么。文中說,不要問太多的為什么。領導自有想法,沒時間跟你解釋。領導的很多所謂基于現實狀況得出的結論不一定是最好的,甚至也很有可能是錯誤的。如果領導自己可以多問幾個為什么,多質疑自己,可能對于工作的促進會更有幫助。在這個里面,并不是呼喚一個沒有主見的領導,而是有勇氣挑戰自己,相信自己還可以做的更好的領導。有些戰略上的解釋可能是基于很多的外部限制條件,小白們搞不明白。但是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容易解釋和容易理解是卓越的體現。至于沒有時間解釋,我也確實常常覺得無力,無力去將自己的想法和團隊進行充分的溝通,但是每一次溝通我都覺得自己是受益最多的那個人。溝通的過程是進行自我梳理的過程。
不要提前下班。文中說,如果領導在辦公室,就不要到了下班點就走,等領導走了再走。領導還在忙,跟兵打仗的已經散了像個什么話?我卻深深的覺得,這是一種多么可笑的邏輯,我曾經是員工的時候,我也會這樣做,很多時候一副窮忙族的樣子:(但是當我做了領導的時候,其實還蠻討厭這樣的,很多時候授權不足、指令不清或者溝通不到位才是造成工作量不足的原因,而不是偷懶。然后工作量不足的情況下,重點是休息休息也很好啊。休息好的時候,能夠有很多機會去見識見識,或者說對抗這個工作量不足的最好辦法是激發主動性,這里的主動也是需要雙方能夠雙贏的。
不要只和同事一起吃飯。文中說,盡可能多的參加團隊的吃飯,因為吃飯是最好的促進團隊溝通的機會。某種程度上,我是認可的,我也特別喜歡把本來嚴肅認真的話題拿到餐桌上去說。背地里我才知道過去的90后怎么評價我,說我跟誰吃飯,肯定是有事。這樣下來,請人吃飯成了勢力眼,不跟人吃飯也不是。我再仔細看自己和對方,在這樣的吃飯里,好像還是基于一種嚴格的上下關系中。在這樣的關系里面很難發展出平等的關系,也就很難有職責、權利的對等出現,也就更難談什么共創了。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真的讓大家的關系融洽,事情好推,積極性高呢?如果僅僅從上級的視角去限定答案,幾乎就更不會去問為什么了吧?
這是一篇從領導層視角出發的文章,如果是從90后出發,會怎么樣呢?絕大多數我認識的年輕人是很想做出成績來的。他們和當年的我一樣,不像現在這么介意投入,不管是時間還是情感。他們渴望在工作中有更多的被傾聽以及被發掘。為了能夠被傾聽和被發掘,彼此都需要更多的換位思考的機會,知道的不僅僅是聽從命令更多的是如何合作,認同的不僅僅是眼前對于事情的目標,更多的是對于發展的目標。
如果說學校已經成為大家不想去的地方,職場呢?職場能否做出更多的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