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月十五日放寒假時,我手里還剩下一篇未完成的課程論文。
在學校做了半個月的前期資料準備,如果抓緊一點,再花費半個月就可以寫作完成。
放假那天,我在計劃本上寫著:1月底將論文初稿完成,2月15日之前修改潤色。
但到今天,我像個犯了錯的小孩一樣,著急忙慌地開始完成寫了四分之一的論文。
從今天早上八點坐在書桌旁打開電腦寫論文,到中午十一點吃飯,整整三個小時,我才寫了一千多字。
吃完午飯,午休一個小時,起床給自己泡了一杯檸檬水,又開始坐在書桌旁繼續寫剩下的論文。
不知道是間隔時間太長,對材料已經疏遠,還是腦袋運轉不過來,兩個小時,只寫了將近一千多字。
晚上六點多,我坐在書桌旁看今天的成果,嚴重的拖延讓我慌了神,我像被誰抽了一鞭,暗下決心一定要在三天內把論文寫好。
冷靜下來從頭看自己寫的論文,從真正開始動手寫到達到目前的進度,只用了一個星期不到的時間。
我心里慚愧,要是剛放假時一鼓作氣把它給完成,就不至于淪落到今天趕著截止日期的地步。
想來,人必須付出什么代價,才能恍然明白自己犯的錯。
我望著Word文檔底部顯示的5718個字,那是我最近一個星期每天午休之后,逼著自己老老實實坐在書桌旁寫作的結果。
一天一天臨近收稿檢查的日子,一次次不由自主緊張的心情,我終于知道拖延的代價。
2.
想起去年本科畢業、研究生考試塵埃落定時,負責畢業論文的老師替我改了原先議定的論文題目。
他對我說,反正你現在已經考上研究生,暫時應該不會有什么其他重要的事,那你就重新寫一篇與你研究生導師研究課題有關的論文。
那時候已經四月份,距離答辯不到兩個月,我不知道哪里來的精氣神,用了半個月,寫完了一篇一萬多字的本科論文。
現在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人一旦擺脫了拖延,一心專注于當下所做的事,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剛剛過去的研一上學期,從九月中旬正式上課到一月中旬放寒假,整整4個月,我讀了37本書,其中有17本是生澀的專業理論書籍。
它們幾乎平均每天要花費我5個小時的時間,剩下的20本拓展書目基本是靠著每天早起一個小時讀完的。
在那四個月,除去上課、讀書,我堅持寫作日更,基本達成了日更的目標。除此之外,還寫了兩篇不低于8000字的課程論文,還學習了手機攝影,還在網上上了兩門課。在運動方面,每個星期保持兩到三次的十公里跑。
現在想想,上學期我做了好多好多事。
在校的日子,時間對我而言,彌足珍貴。
我從來不會花心思去想每天一日三餐吃什么,每個周末去哪里逛街購物。
甚至如果早上起遲了幾分鐘,我會選擇去小超市買一個面包帶到圖書館,邊看書邊吃,省下去食堂吃飯的十五分鐘。
每天午飯,我固定在食堂二樓吃快餐,從來不會在周一到周五去食堂三樓吃飯,因為怕等餐花費過多時間。
晚上,為了完成十公里跑的任務,我會錯過食堂晚飯的規定時間。晚跑之后選擇去學校的面包房買一杯熱牛奶、一個全麥面包。
每晚無論睡多遲,我都會在睡前一遍遍提醒自己,明天早上一定要按時起床。
可能是因為潛意識里這樣的渴望太強烈,即使睡眠時間再少,第二天五點出頭一點,我依舊會開著小臺燈坐在書桌前看書。
因為杜絕拖延,因為筆記本上每天都有規定的計劃需要完成,甚至還需要預防意料之外的事,所以在學校,我從未遲于六點起床。
3.
人一旦克服了拖延,克服了懶惰,就不會感到渾身無力,更不會整天恍恍惚惚,不知道做什么。
有過想要拖延的時刻,每天日更的時候,晚跑十公里的時候,每次寫課程論文的時候。
有太多太多個瞬間,我想偷個懶,想要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刷個泡沫劇。
每當這時,我就告訴自己,先打開電腦,先寫下第一個字。有了第一個字,就有了第二個字,第三個字、第四個字、第1090個字,一直到以自己都無法預料的速度完成一篇文章。
甚至在穿上運動鞋外出跑步時,腦海里還會出現“今天外面太冷了,還是不跑了”的誘惑,每當這時,我也會提醒自己,先走出去看看,先圍著操場跑一圈,有了第一圈,就有第二圈、第三圈、第三圈,甚至第20圈。
放棄還是堅持,往往就在一念之間。
當你出現想要妥協的念頭,別急著否定它,先慢慢說服它,先開始做一點點,然后再做接下來的決定。
每次都這樣一點點地鼓勵自己往前邁一步,累積起來,就是一大步。
再回頭看,所謂的堅持、所謂的自律,不過如此。
原來,只要一直在做,哪怕每次只是做一點點,就已經在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