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俗稱“過年”,是我國最重要、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
春節的歷史悠久,它源起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將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將農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 ,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屋,這天鄉民卷稻草捆扎在竹竿上,掃除墻角、屋檐等處的蛛網灰塵。撣檐塵也不一定就在臘月二十四,民間有“十七、十八,越撣越發”之說,所以過了臘月半,百姓便家家戶戶準備搞衛生、辦年貨的事了。
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
貼扎,指各種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
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這天,家家戶戶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室內屋外,房前屋后,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凈凈地迎新春,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可見,過年是一件很忙碌的事,年前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碌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內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春節前一般家庭都要采辦年貨,這些年貨都有特別的講究。如魚表示“年年有余”,肉表示“吃肉有福”。年貨蔬菜中,青菜表示“有清有頭懂事理”,菠菜表示“有巴有望健波波”,芹菜表示“勤勤儉儉會當家”,蘿卜表示“興隆發財”,豆芽表示“萬事如意”,百頁表示“長命百歲”,大蒜表示“當家理財會算計”。
另外還要準備一些長生果、甘蔗、寸金糖等糖果點心,也都寓吉祥富貴、健康長壽之意。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