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閱讀了很多關于心理學、行為科學還有腦科學等相關學科的書籍,大都在簡書上寫了讀書報告,但通常在投稿簡書專題的時候,總是讓我糾結。
簡書目前官方專題的《自然科普》和《心理》,無法涵蓋全部內容,少了很多其他學科文章,尤其是跨學科領域的研究。
一般來說,《自然科普》收錄的就是幾大“硬學科”(基礎學科)的文章,包括天文物理,化學生物等等。《心理》收錄的大部分是一些人生感悟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文章,大多也都與科學研究無關。
社會科學方面,卻沒有一個較好的專題。于是索性自己就創建了這個專題《認知·行為·腦科學》,收錄這些跨領域的文章。當然自己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各個領域都精通,但至少各方面都讀過幾本,也算是有資格做個專題主編。
這里主要說一下什么是《認知·行為·腦科學》。
認知、行為、腦科學這三個名字,都涵蓋了三個跨學科的內容,它們之間還有著不少重合之處。
1、認知科學
二戰后,心理學從行為主義心理學走出來之后,在各個學科的共同促進下,一場“認知革命”得以促成了這個跨學科的研究,目前也是在各個領域里較為火熱的內容。
認知科學主要研究的是人是如何進行認知的,一個信息是如何被我們大腦獲取,加工然后存儲,并傳達給他人的。因此,這個學科少不了記憶,決策等內容,自然也少不了認知神經學基礎。
2、行為科學
行為科學與認知非常類似,不過關注的是人還有動物的行為,以及該行為的認知基礎和神經過程。
行為科學本身就是以認知科學為基礎,但比較偏重于社會交往、社會心理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等。
從上圖可以看出行為科學與認知科學有不少交叉之處,但行為科學并不是包含了認知科學。一般的研究雜志或是大學的學科建制上,也都是將認知和行為放在一起。
3、腦科學
腦科學也叫神經科學,研究算新也不新,大腦的解剖早就有,但是關注大腦中神經元的活動與認知和心理過程,則是80-90年代之后得益于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現,讓我們更加認清了我們腦部的各種活動。(詳情可見我的文章《不了解大腦的心理學就是耍流氓》)
腦科學的研究也比較偏向自然科學的一面,是上述兩個跨學科內容的生物化學基礎,有時候這部分也歸入到了生物心理學之中。但沒有關系,研究腦科學的目的還是揭示人的認知和心理,所以投到《自然科普》專題和本專題都是比較合適的。
在三大研究之內,特別要提到的是語言學、行為經濟學和演化心理學。這些領域也算是上述領域的子領域的一部分,或是子領域之間的交叉學科,例如討論認知科學,不可避免要講到人的語言學習過程和學習機制。行為經濟學又是建立在認知心理學研究基礎上的一門后起學科。此外,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得益于認知科學的進步,本身又促進了認知科學的發展。
以上,并非是本專題收錄內容的全部,如果你討論哲學概念的認知基礎,或是人類學與歷史研究,涉及了以上相關學科,也可以投入到本專題來。
拒稿條件
然而,這并不表示本專題是個大雜燴,什么都收。
如果你討論的是弗洛伊德學派的理論,寫的是你個人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請右拐前往《心理》專題。
感情、雞湯并非不收,你得用腦科學或其他認知心理學的方法來闡述。
宗教也是,除非你說得出來你的科學依據,并可證偽的才收。
個案、臨床診斷或醫學話題,本專題不收,除非你提出的論點有來源和理論依據。
傳統經濟學、金融投資和虛擬幣的內容不收,請自行尋找相關專題(如是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等,則可以砸過來,不要擔心本編看不懂)
民科、自有理論,或是你以為發現了宇宙的秘密,請左拐前往知乎或豆瓣。
沒有任何科學實驗基礎支持的內容,一概拒稿。
本專題錄稿不負責確認你是否抄襲,如經發現洗、拆、轉稿等一律不收,電梯直接前往維權律師處或警察局。
最后,你的稿子至少800字以上。達不到字數要求的,就權當放在你的抽屜里作為讀書筆記吧。
另外,自認為有能力擔任編委的請私信。也歡迎簡書官方收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