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火熱的電視真人秀《最強大腦》一個情景讓我印象深刻:同齡的中國男孩和意大利男孩比賽,看誰能用最短時間記住102位新郎新娘的排列順序,然后用人偶復位。當意大利男孩準確無誤地完成挑戰后,中國男孩臉色大變,繼而情緒崩潰,癱軟在座位上,懊惱地哭喊道:“我記對了,可是排錯了!”這時,主持人發現意大利男孩也在落淚,關切地詢問原因。意大利男孩說:“我看他哭得這么傷心,也覺得很難過。”原來他與中國男孩產生了共情,為他而難過。在家長和現場嘉賓的百般勸慰下,中國男孩帶著哭腔報出自己的排序,結果卻完全正確!甚至因為用時較短,他成為最終獲勝者。
兩個12歲的小男孩都哭了,都屬真情流露。作為觀眾,意大利男孩的心理素養讓我驚嘆,在這樣激烈的比賽場合,他能與對手產生共情,為他而流淚。中國男孩面對自己假想的失敗表露出真實的遇挫反應,不禁讓人感慨,中國孩子壓力之下,抗挫能力明顯不足,太想贏,反而輸不起啊!
出現這樣的反應,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向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因為輸不起的孩子背后肯定有輸不起的家長,抗挫能力差的孩子背后肯定有為孩子遮風擋雨,忽視挫折教育的家長。
潑完心理硫酸,你爽了,孩子更酸爽!
孩子遇挫后,家庭教育中一些不恰當的教育行為就像硫酸一樣,不僅不能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反而會腐蝕他們的心靈,造成心理創傷!
1. 言語暴力,打擊孩子
當孩子考試考砸了,情緒低落時,你是怎么做的?下面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呢?“你就考這么點分?我每天一早去上班,下班后還加班到十點鐘才回來,為的就是多賺點錢讓你好好學習今后生活體面,結果你就考這么點分?你到底有沒有在努力學習?這不是身為學生的本分嗎?連這都做不好我就不相信你還能做什么!你看看隔壁小明考得那么好,他可以為什么你不行!多多向他看齊好嗎?我這樣罵你是為你好……知道嗎?”或許我們就是這么從小被父母罵到大的,現在又復制到自己孩子身上。
換位思考下,當你在單位受氣,垂頭喪氣回家時,你的孩子對你說:“你就賺這些!?我每天一大早就去上學,放學后還去補習班拼到十點才回來,為的就是拼個好成績可以讓你們在親朋好友之間有面子,結果你就賺這些?你到底有沒有在努力工作?這不是身為大人的本分嗎?連著都做不好我就不相信你還能做什么!!三叔不是賺很多嗎?他可以為什么你不行?多多向他看齊好嗎?我這樣罵你也是為你好……知道嗎?”
是不是心里很不好受,這樣的言語暴力,就像給孩子的心理潑硫酸,你純粹是情緒宣泄,增加孩子的內疚感,可你爽完了,也阻斷了和孩子內心交流的機會,實在看不到任何益處。
2.孩子受挫,袖手旁觀
另一種父母當孩子遇到挫折時,要么以自己工作忙為理由,不聞不問。總覺得孩子這點事情都處理不好,不懂事,麻煩自己。還有一種父母,處處講獨立自由,當孩子碰到學習難題,競賽活動名次不佳等情況時,也讓孩子自行處理,美名其曰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抗挫折能力。這就像把一個嬰兒放到荒郊野外,他肯定無法獨立生存,只能自生自滅。
這兩種方法皆不可取,殊不知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家長通過合理的引導和正確的教育逐步形成。父母可以通過平時的家務勞動,游戲活動等方式逐步放手,逐一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要明白能力的培養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時間。
3.人為制造挫折,認為挫折=吃苦
貝克漢姆和維多利亞的大兒子布魯克林在網上曬自己在餐廳勤工儉學的照片,一小時時薪只有二十元人民幣。有人認為這是挫折教育,你看他們家那么有錢,孩子還要出來到餐廳當服務員。其實,布魯克林只是像普通高中生一樣,體驗生活,勤工儉學。真正的挫折,不是身體的辛苦,而是內心的委屈和挫敗。
部分父母往往走兩個極端,在日常生活中成為孩子的大樹,處處為他遮風擋雨,包辦解決各種問題。在另方面又人為制造挫折場景,讓孩子去承受。比如:把過小的孩子送到寄宿學校,或者惡劣天氣下讓孩子參加極限運動等等。其實這些大可不必,生活中挫折無處不在,小到考試失利,班干部競選失敗,大到家庭變故,親人離世等等,父母幫助孩子克服這些挫折,孩子也因為這些挫折順勢成長。
燉碗心靈雞湯,你暖了,孩子自信了!
1.做溫情的父母,無條件的情感支持
我兒子小樹今年兩周歲,經常跑跑跳跳摔倒了,我沒有像慈愛的媽媽一樣,拍打著地面,說:都是地不好,害寶寶摔跤了。也沒有像嚴厲的爸爸一樣:快起來,這點痛算什么!以后人生的挫折還多著呢。而是跑到孩子身邊,張開雙臂,他便爬起來,快速撲到我的懷里,彼此來個大擁抱,兒子破涕為笑。說地不好,害寶寶摔跤,孩子便學會了推卸責任;說堅強點,以后的人生挫折更多,雖是現實教育,卻會給孩子造成未來更可怕的印象。我一直認為應該給孩子多喝營養豐富的心靈雞湯,相信生活是美好的,自己是值得被愛的,父母,家永遠都是我們最溫暖的港灣……這些才是應對挫折的力量之源。如果沒有父母的愛和支持,挫折給我們的 ,不是成熟堅強,而是悲觀自卑。
2.扮演教練角色,成為孩子的榜樣
有這樣一番對話:
父親:“知道嗎?當林肯像你這么大時,他可能是班上最好的學生。”兒子:“知道的,父親,但他像您這么大時,早已經是美國的總統了。”成功的父母,永遠在努力成為孩子的榜樣,在行為和精神上引領孩子。面對挫折,父母的表現和擔當其實孩子都看在眼里。
在面對挫折時, 父母的情緒要穩定,接受現實,輸得起才能贏得漂亮。父母更要用行動告訴孩子怎么做,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當孩子和好朋友鬧別扭,造成人際關系沖突,情緒沮喪時。你可以通過了解孩子和好朋友矛盾的原因——因為好朋友自修課不遵守紀律,自己身為班長,在班級日志里做了記錄,好朋友覺得自己不仗義。面對這樣的原因,家長應該調整孩子的認知——首先接納孩子委屈自責的情緒,然后肯定孩子在面對朋友和班長身份沖突的情況下,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好朋友認為不仗義,那是他不明白真正的友誼不是互相包庇,而是互助進步。最后給孩子一些化解沖突,修復友誼的建議——主動找好朋友談心,告訴他自己非常珍惜這份友誼,也向好朋友表明自己在班級管理上的原則,希望好朋友能體諒和理解。孩子有時候需要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實實在在的方法和技能。有句話怎么說的:雖然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父母在培養孩子抗挫能力上,“教練”角色很重要。
3.當好拉拉隊長,鼓勵孩子“再試一次”
中國家長最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日本家長認為:人生沒有失敗,只是成功尚未抵達。是的,人生是場馬拉松,一時的落后或成功幾乎不影響最終的結果。
特別是當孩子遭遇挫折后,父母和孩子說:我們再試一次吧!既是對孩子這一次的肯定,也是對將要做的下一次的鼓勵。也讓孩子明白之前的行為并不是失敗,而是積累經驗。在父母的鼓勵和信任下,孩子自然產生,我要再試一試的行為動力和我覺得自己能行的積極心態。
一段日本某幼兒園小男孩挑戰跳箱視頻感動了無數人。視頻中,你能行!你能行!你能行!這個聲音從未中斷。在小男孩一次次的受挫失敗時,沒有嘲笑,沒有譏諷,只有來自包括家長、老師、同伴在內所有人的寬容與鼓勵,激勵著小男生爆發出最大的潛能!
孩子正確的挫折態度和能力都離不開家長的悉心培養,所以少給孩子潑心理硫酸,多煮心靈雞湯吧。把挫折化為孩子成長的禮物,成為增進親子關系的良機。
新任網紅川普奇跡般地成為有史以來毫無從政經驗的美國總統,他的五個兒女雖是出生巨富家族,卻個個畢業名校事業有成,這個家族的教育的確值得我們每一位父母學習。川普最小的外孫行洗禮時,家人對這個大選年降生寄予厚望的小兒子這樣祝福:“愿生活有一定艱辛,讓你能獲得成長,但又不會過度辛苦,以致壓垮你。”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