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一個夏日,湖南道縣壽雁鎮白石寨村的普通村民,像往常一樣背著竹簍進山采藥。行至一處石灰巖溶洞前,他忽然瞥見洞口懸掛著一塊瑩白的鐘乳石,形如蛤蟆的鼻子,在陽光下泛著微光。“這地方邪乎,怕不是住著神仙?”他心頭嘀咕著,卻不知自己腳下的泥土里,藏著改寫人類農業史的秘密——這里正是后來震驚世界的玉蟾巖遺址。?
文明序幕
這個玉蟾巖遺址在湖南省永州市道縣壽雁鎮白石寨村附近。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早期過渡的文化遺存。玉蟾巖前洞上方,掛著一塊瑩白的大鐘乳石。從遠處看,這塊鐘乳石像蛙類的鼻子。所以,當地居民叫它蛤蟆洞、麻拐巖或者拐子巖。文人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玉蟾巖。玉蟾巖遺址是洞穴居住遺址,面積大概 100 平方米。它有兩個洞口。前洞坐南朝北,洞口形狀像方扇形,洞口上面掛著瑩白的鐘乳石。后洞是考古挖掘的地方 。
兩年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循著民間線索踏入此地,洞穴中散落的動物骨骼和石器碎片,讓他們心跳加速。1993年,一場中美聯合考古行動悄然啟動。當考古隊員在洞穴底部的泥土中漂洗出兩枚炭黑色的稻殼時,哈佛大學教授巴耶瑟夫顫抖著戴上眼鏡:“上帝啊,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的‘農業革命’現場!”?
萬年稻谷
玉蟾巖的傳奇,始于四枚不起眼的稻殼。1993年和1995年的兩次發掘中,考古隊從厚達1.8米的文化層中,先后發現了四枚水稻谷殼。經鑒定,這些稻谷距今約1.4萬至1.8萬年,比此前公認的江西仙人洞遺址早數千年,更比西亞小麥馴化早了整整一個冰河時代。?
這些稻谷很特別。它們有野生稻的芒刺,長得細長像秈稻,又有些圓潤像粳稻,進化像是停住了。中國科學院專家張文緒打過比方,說這就跟人剛能直立行走,卻還留著猿猴尾巴一樣。2024年,《科學》雜志發了新研究。研究說,浙江上山遺址的水稻,1.3萬年前就開始馴化了。不過要說最早人工種的稻,還得是玉蟾巖的發現。長江流域在新仙女木期,也就是末次冰期最冷的時候,就開始種野生稻了。
生存博弈
玉蟾巖遺址的時間,正好對應末次冰期向全新世過渡的關鍵期。2萬年前,全球平均氣溫比現在低5℃,長江流域覆蓋著稀疏的森林草原。玉蟾巖人靠什么在嚴寒中存活?洞穴里的動物骨骼給出線索:除了鹿和麂子,還有大量老鼠和蛇的骸骨——這是食物短缺時的無奈選擇 。?
但他們沒有坐以待斃。當氣候稍有回暖,玉蟾巖人便開始改造自然:用火清理洞穴前的灌木叢,開辟出小塊空地;把野生稻的種子埋進濕潤的腐殖土,觀察哪些植株更抗寒。陶器的出現更是革命性突破——他們用黏土捏成釜形器,放在篝火上燒制,用來煮食堅硬的稻谷。考古學家在陶片殘留物中檢測到淀粉顆粒,證明這些陶器曾長期用于加工糧食。?
玉蟾巖留給世人太多懸念:為何先民選擇在此定居?是氣候劇變迫使野生稻減產,還是人口壓力催生耕種需求?更蹊蹺的是,遺址中既無明確灶坑,也無村落遺跡——這群“史前程序員”仿佛突然寫下農業代碼,又悄然消失。2024年,浙江上山遺址提出“10萬年野生稻演化史”,玉蟾巖是否只是長江流域眾多“試驗田”之一?或許冰期的人類如同蒲公英,將稻種隨風散播,最終在各地綻放出不同的文明之花。?
各位朋友
討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