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人生高度,或者所謂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相關性最大的是家族、傳承、基因等;其次是時勢,歷史行程;相對來說最不重要的是個人的奮斗與拼搏。
看清這些的人知道第一條無法選擇,第二條需要開闊的眼界甚至是運氣,能夠努力改變的是第三條。
然而,現實中,大多數人盲目相信第三條的力量最后回歸認命第一二條,最后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
社會是冷酷而真實的,這些學生思維,趁早丟掉。
01盲目迷信毒雞湯,過不好一生只是因為不努力
打開千篇一律的雞湯勵志文,對不努力的loser是一片指責,“他們窮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不努力活該單身狗,當然不好意思結婚和生小孩”“年輕不吃苦活該年老吃土”。
很早以前,馬克思將勞動者的生產時間分為必要勞動時間與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所產生的價值是勞動者再生產所需要的,比如休息、吃飯、娛樂;而剩余勞動時間所產生的價值,則作為剩余價值被資本家剝削走了。
最底層的勞動者會陷入貧困死循環中——今天的工作只夠養活第二天的自己,第二天也必須如此重復,沒有時間提升自己,沒有時間來做一些為擺脫底層而努力的工作。
窮和懶從來沒有必然的聯系,自奴隸社會起就存在“辛苦的窮人”,其剩余價值被剝削后僅能維持自己的生活。
“未富先老”的境遇存在著,世上也確實有著一批人拼命努力工作卻仍然不能脫貧的人。
權力與資本世襲十分相似,巴菲特授權傳記《滾雪球》中談到“卵巢彩票”,在恰當的時間出生在一個好地方就是抽中了“卵巢彩票”。
成功的階級要不家庭背景雄厚,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長得好看,職業生涯與婚姻生活中有額外的機會;特別聰明,考上頂尖名校,進入高端圈層,都與基因與家庭有關。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在公開課中說:“即使是一些人所付出的努力,奮斗精神,職業道德,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幸運的家庭環境。無論是你還是我們,都不敢妄自邀功?!?/p>
不要盲目相信“你只要努力XXX,就能XXX”的毒雞湯,普遍現狀是月薪2000的小編教年薪20萬的人怎么生活,爽文看看就好,不要當真。
02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混“圈子”
“偽社交”,認識的人很多,朋友并不多。沒有產品與技能的情況下,花高價進圈子認識“大咖”,沒有互換的資源,耗費了自我成長的時間與精力,到頭來一場空。
看看破折號前面的漂亮話與后面的真實情境:
面對一個千億級市場——消費者買不買單我不知道。
這是我們的SWOT分析——來源工商管理學院大一課本。
我們給你股份與期權補貼——講真,我們的基本工資很低。
我們在尋求同路者,合伙人——我有想法,你有資金,能當苦力,共擔風險嗎?
婚姻上的門當戶對與事業、能力上的門當戶對是一樣的,不高攀,不跪舔,只求勢均力敵。
聰明人善于借勢,活用身邊資源。拿出你能用于互換的核心技能,可以是技術,你的團隊,平等對話,才有共贏的可能。
《孫子兵法》寫道:勝者先勝而后求戰,敗者先戰而后求勝。取的勝利的人往往都是事先有準備的人。
想和巴菲特吃晚餐,先讓自己的能力跟得上。
03工作是全部,擇業只看收入
現在的大部分人的職業,與上輩人的紡織廠女工,流水線上的工人無異,只是換場的區別。擇業看收入也更應該看到成長,上升空間。
貝克·哈吉斯在《管道的故事》寫道:以時間換取金錢帶來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如果你不付出你的時間,就換不到金錢。我們生病,或者不能工作了都將導致沒有收入。
專業人員收入雖然比普通人高,但是他們的花費更高。所以他們最后面對的窘境是一樣的,靠工資生活。
只會用時間換錢,不懂用錢換時間,你需要學會讓自己的時間更值錢。
人和公司一樣,都有商業模式,一個人的商業模式就是他“售賣”自己時間的方式。個人商業模式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同一份時間出售一次;
第二種,重復出售同一份時間;
第三種,購買他人的時間再出售。
第一種是大多數人的常態,第三種只有少數人能做到,第二種是每個人都樂意立馬動手優化的。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最寶貴的財富,一個人可以重復售賣的時間越多,他就能得到越大、越多的回報,使時間可以被復制,才會使你的價值最大化。
如何選擇一家公司?看他給你的薪資水平,看你在公司的晉升前景,看你是否認同且匹配它的企業文化。
996也好,007也罷,關鍵在于你怎么去選擇。
04認為學習不重要
有句話叫“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說的是選擇與機遇。
個例的成功總能讓人異常興奮,“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從此走上人生巔峰”,這是好萊塢故事的慣用套路,讓普通人有種代入感甚至產生——錯覺“我也可以和他一樣”。
比階級固化更可怕的是思維固化,拒絕接受新事物。學習貫穿一生,學什么,跟誰學,怎么學才重要。
羅振宇有一個觀點:職場,以至于未來社會,最重要的資產是影響力。而構建影響力的方法,一是寫作,二是演講。
耶魯大學校長曾說:“如果學生只掌握了專業技能,將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
讀書的目的是提供一個教育與思考的平臺,使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自覺而清醒的認識。身處其中,會讓我們追求更有說服力的表達,培養與眾不同的思維模式。
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彌補戰略上的懶惰。
運用“復利思維”,學會演講與寫作,尋求新機遇。
05為人處世露窮氣
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不靠別人幫,根本沒有辦法快速崛起。
我很敬佩的一位學長說過:要讓貴人幫,第一條就是,一定要不帶窮氣,靠賣慘贏同情只會讓自己更掉價。
人的天性是厭惡損失的,因為賣慘而得到的幫助,會讓幫你的人幫得不情愿。
以下三步法幫你得到貴人的幫助:
展現優勢,展現利用價值——闡述“我”有什么資源或技能,可以幫到貴人。
確立聯系,確立唯一性,讓貴人覺得你是自己人——建立鏈接,感情到位,事情到位。
進一步排他,確立孤臣地位,耿直形象——巧妙站隊,以表忠心。
如果你貧窮,孤弱,身處病痛,那么你一定不要告訴別人。
06遇事只會講道理
少跟垃圾講道理。
西安奔馳車主自主維權,被逼無奈的她最終爬上了汽車引擎蓋,可是即使她做出了這種“潑婦型”的動作,即使她已經被氣得眼淚止不住的流,她依舊還是在一口一個“您”“X總”“大哥”,不打不罵不砸,只是提高音量吸引注意,想討一個說法。
“我是受過文化教育的人,我是研究生,但是這件事讓我覺得,我幾十年的教育受到了奇恥大辱!我就是太講道理才被你們欺負。
曾看過一個提問:有什么道理是你長大了才懂得?
“后來才知道,這個世界是不講道理的?!?/b>
人只能跟講道理的人講道理,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
07做事靠譜,就是最好的社交能力
有句很古老的話,“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p>
大事看能力,小事看品格。事畢不回復,就像任務完成了99%,只有1% 沒落實也屬于事情卻沒有做到位。
《把信送給加西亞》講述了19世紀美西戰爭中,美國總統有一封書信急需送到古巴盟軍將領加西亞手中。當時加西亞正在叢林作戰,沒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方。
一位叫羅文的美國陸軍中尉挺身而出,不講任何條件,歷盡艱險,徒步三周后,身臨危機四伏的國家,把信交給了加西亞。
羅文送的是一封信嗎?
不全是。
他送的是一個戰士的忠誠和信譽。
有回音關乎尊重自己和尊重別人。
《紅樓夢》中有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詮釋了種“明世故,通人情”的處事哲學。
做事靠譜的人,往往深諳這種處事哲學,具備感受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快速應對的能力。
08準備好了,才去“考試”
很多人說:“我還沒準備好,等我再準備一下再行動。”
打著準備的旗號,實則在有意拖延。
現代生活中藏著很多有趣的悖論:
失眠的人越想入睡,就發現自己越來越清醒;焦慮的人用盡各種辦法擺脫焦慮,卻再一次陷入焦慮的怪圈;甚至有的人在清醒時壓抑著的對一個人的情感,會在午夜夢回時再次縈繞心間,難以自拔。
這在心理學中也叫作“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越是禁止兩人相愛,他們愛得越深。
當人們試著擺脫某種想法時,它卻像飛鏢一樣“嗖”地飛回來了,這個效應也被稱為“諷刺性反彈”,當壓抑人的本能時,就會產生這種效應。
這也很好解釋了為什么一個渴望給考官留下好印象的考生反而說出了不該說的話;想要保守秘密的人,忍不住將秘密告訴了每一個人。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諷刺性反彈”,它們都證實了“我不要”的神奇力量,這和大腦如何處理“不要去想”這個指令有關。比如說,你不想上班遲到,那就告訴自己,你今天要第一個到。
面對“沒準備好”的最好方式是現在就去做,找到強大的內驅力并不給自己設限,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你需要點滿的核心技能點,加上刷量的刻意練習,充分發揮“我想要”的力量。
實踐出真知,準備好了才去行動會讓你錯失很多機會,先完成再完美。
離開學校,齊天大圣早死了,留下來的是斗戰圣佛。
虛偽的雞湯沒有用,血淋淋的真相才有用。
沒有什么道路可以通往真誠,真誠本身就是道路。
早睡早起,定期探望父母,與朋友們聚會,學會理財,找一份自己愛好終身的事業,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前行。
丟掉學生思維,不服就干。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