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則新聞:某中專學校服裝設計專業17歲女生獲得數學競賽初選名次,成為媒體關注焦點。人們普遍解讀這是人才被埋沒于技術。
這件事引起我對天賦的思考。確實有極少數人有天賦。但更多是一些天資不錯的人,加以高強度與長時間訓練,也能在競賽中取得好成績。有所得,就有所失,某一方面強的代價就是其它方面弱。
昨天老婆看完《金鎖記》,她感嘆作者(張愛玲)23歲就能寫出這篇文章,就對人性理解得如此透徹。
將這兩個不相干的事情聯系在一起,豁然開朗。
應當存在極個別有天賦的人,由于我沒有,身邊也沒有遇到過這類人,我對他們不甚了解。天資聰穎的人比例不高,但是絕對數量不少,可以通過長時間高強度刻意訓練,表現接近于有天賦的人。只是所有事情有收獲,也有代價,比如無瑕關注焦點以外的事物。
如果青春期全部身心都投入學習,沒有發展心智。而青春期后,認知固化,這就是為什么有個別人心智停留在青少年。
嚴格控制精神,極度內耗精力的環境中成長的人,很難健康成長。遠離消耗你的人。
如果能夠在后來意識到問題,不斷提升,可以改變,可以成長。意識到的問題往往不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往往是沒有被意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