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錦繡未央》收官,拓跋浚毒發身亡,留下李未央帶著幼子守護錦繡江山,這結局虐哭了一眾網友——“李未央前53集的苦都白受了嗎?”好在,男女主扮演者羅晉和唐嫣戲外公開認愛,成就了另一種圓滿。從開播以來,除了針對原著抄襲以及劇版改編的爭議,唐嫣、羅晉、吳建豪等幾位主演的造型和演技,劇情的狗血與套路一直都是觀眾熱議的焦點。不過,都擋不住這部劇收視長虹,12月4日更是雙臺收視破2。就如某位網友所說,“明明覺得狗血,但就是忍不住追下去,最終還被虐哭”。
曾經的“傻白甜專業戶”唐嫣在劇中人設與演技上有突破。李未央從家國覆滅,到巧借真李未央的身份來到尚書府,開啟升級打怪模式,戲劇張力十足,并與“真男友”羅晉扮演的拓跋浚上演甜虐愛情,這或許是不少劇迷觀劇“停不下來”的原因。不過,大女主戲的“套路”是一把雙刃劍,既使得《錦繡未央》在斬獲收視的路上輕車熟路,但也難逃 “套路”所帶來的審美疲勞,以及好套路技巧有限所帶來的后勁不足——這是《錦繡未央》的美中不足之處。
Part 1
觀眾觀劇“停不下來”!
唐嫣有突破愛情戲真情流露
在《錦繡未央》立項以來,它便被打上了“大女主戲”的標簽。什么是大女主戲?業內對此并沒有權威的定義,比較約定俗稱的說法是:女主角是整部戲的核心人物,整部戲圍繞這個人物鋪開多種元素,比如成長、謀略、爭斗、愛情、親情等等。在《錦繡未央》之前,《武媚娘傳奇》《傾世皇妃》《美人心計》《甄嬛傳》《羋月傳》《陸貞傳奇》《花千骨》《特工皇妃楚喬傳》《步步驚心》……大女主戲已然是國產古裝劇的集大成者。
大女主戲為什么這么火?直接原因是收視有保障,曾經的《甄嬛傳》、《步步驚心》的收視高潮讓古裝劇創作發生了女性向的轉型,《武媚娘傳奇》、《羋月傳》分別是2014年和2015年的收視冠軍,都有上百億點播量。截至目前為止,2016年收視冠軍為楊冪主演的《親愛的翻譯官》,也是另外一種非典型的“大女主戲”。這是因為大女主戲聚焦于女性的愛情與成長,讓女性觀眾有代入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以女性為主流的電視觀眾群,而其背后是女性話語權的提升。當然,大女主戲一般都是大投資、大營銷、強平臺,并有人氣演員和熱門IP組合帶來持續話題性——這也是《錦繡未央》數據上成功的基礎。
《錦繡未央》自籌備以來,“唐嫣摘美瞳”“緋聞男女唐嫣羅晉第四度合作”等噱頭就大賺眼球,而開播后原著抄襲以及劇版改編的爭議也促使其熱度水漲船高。實際上,曾經的“傻白甜專業戶”唐嫣在劇中明艷動人十分養眼,在人設與演技上確實有突破,提手扇巴掌甚至還殺人,打起嘴仗來從來不輸被稱“李懟懟”。她扮演的李未央從家國覆滅,到巧借真李未央的身份來到尚書府,開啟升級打怪模式,戲劇張力十足。何況唐嫣羅晉這對兒真戀人難免真情流露,將李未央和拓跋浚的愛情演繹地甜虐動人。
既有女性觀眾喜歡的小言風,還是“唐嫣傻白甜變霸氣御姐的轉型之作”,而且作為54集的日播劇節奏緊湊,這或許是不少劇迷觀劇“停不下來”的原因。此外,副線里李敏德與九公主的CP圈了不少粉;長相可愛的毛曉彤扮演的李常茹讓人又憐又恨很出彩;吳建豪一頭小臟辮搭配上天的眉毛堪稱最新表情包,有點兒丑萌丑萌的……《錦繡未央》的其它主演也為之也加了不少分。暑期檔的幾部古裝劇悉數撲街,沒有玄幻成分的《錦繡未央》成了2016年唯一的古裝爆款劇。
Part 2
人設開掛、瑪麗蘇劇情、傻白甜要黑化
大女主戲套路可用但美中不足
或許正因為大女主戲兼容小熒幕和網絡雙屏數據佳,井噴之下的大女主戲已然形成了屢試不爽的套路。例如《錦繡未央》的大結局虐哭一眾網友,但回想一下,這結局是不是似曾相識?沒錯!大女主的男人們都為了她而死光光,早就展示過政治才能的她升級為太后帶著幼皇守護江山——甄嬛、羋月、竇漪房等人都是這么干的。不僅是結局,大女主戲的套路,《錦繡未央》可占得不少,這也使其獲得了雙屏的好數據。
作為大女主戲,無論是升級打怪的個人成長部分,還是“所有男人都愛我所有女人都嫉妒我”的愛情部分套路多多,這并不是什么大問題,畢竟審美還是具有共同性,這也是復制套路的大女主戲層出不窮的原因,而真戀人唐嫣與羅晉在劇中的戀愛故事也足夠甜虐動人,是不少觀眾追劇的動力。
不過遺憾的是,大女主戲《錦繡未央》的套路使用得一言難盡。
套路一
女主角人設開掛 卻無足夠事件支撐
在《錦繡未央》原著中,李未央重生而復仇,因為帶著前世的人生經驗、智慧和技能,所以所向披靡。劇版《錦繡未央》去掉了重生的這一設定,讓亡國公主心兒借尚書府庶女李未央之名,背負著家國以及李未央的雙重仇恨回來復仇。雖然不少書迷遺憾“脫離原著”,但囿于政策對題材的限定情有可原,這樣的改動也算巧妙。
不過,女主角的逆天人設并無足夠的事件支撐。由于貢獻出救災的良策,李未央從被欺壓的尚書府庶女變身為圣上親賜的安平郡主,為之后宅斗升級為宮斗,她成為女政治家打下基礎——雖然這個碾壓作為專業人士的滿朝文武的賑災良策,聽起來并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不僅懂文治,兵法上她也是無師自通,久經沙場的將士們都束手無策的戰局,她輕輕松松貢獻一個利用鳥兒燒敵軍糧草的法子,幫助拓跋浚以五千名勝敵軍二十萬,只不過這樣的轉敗為勝未免魔幻。
為了體現其卓絕智計,有些劇情有硬凹嫌疑。假扮舞者欲向大魏皇帝呈上真相奏折時,李未央被箭矢刺中逃回營帳,恰巧女仆將一刺客綁在營帳中。機智無比的李未央便將計就計,要求女仆在自己傷口上再刺一劍,好偽裝成是刺客所刺,從而逃避追捕。只不過,哪怕李未央是大喇喇當著刺客的面做出這一系列動作,刺客也是莫名其妙地愿意為她背鍋,在面對叱云南時竟一句話不透露而咬舌自盡!難怪有網友吐槽,“大女主的智計無雙——只要我們不要帶著腦子看!”
并非是人設不能這么優秀惹人愛,只不過,大女主人物角色上開掛的設定,缺少足夠的事件來支撐,其結果就是讓人物的可信度降低。
套路二
“所有男人都愛我”無可厚非 就是梗有點老
除了人設開掛,大女主們“所有男人都愛我,所有女人都嫉妒我”的瑪麗蘇式套路也很容易被觀眾吐槽。其實這無可厚非,作為古偶劇,復雜的感情糾葛才能衍生戲劇沖突——何況唐嫣羅晉這對兒真戀人將李未央和拓跋浚的愛情演繹地甜虐動人。
只不過,有些套路還是讓人忍不住吐槽。拓跋浚初見李未央之時,雖然她貼著小胡子燙著羊駝頭女扮男裝,他也要摟著她的腰空中轉三圈以顯邂逅之浪漫——這種男女主角的相遇方式,國產古裝劇起碼用了二十年了。
套路三
成女政治家很勵志 升級打怪的層次感不夠
在大結局中,拓跋浚毒發身亡,李未央決意堅強活下去守護錦繡江山,彼時鉆狗洞到街市上玩耍的純真無邪小公主心兒終成太后。這樣的劇情大勢是不是也是似曾相識?沒錯,從甄嬛、羋月到武媚娘,竇漪房,大女主們大多都是如此涅槃重生,既契合當下觀眾群女性話語權的提升,也順便換上獨具美感的上挑眉毛加烈焰紅唇的妝容。
《羋月傳》中羋月就有立flag金句“我羋月前半輩子都在靠男人,后半輩子不靠男人也罷”,但真的遭了難,還是要抱著義渠君哀求:“義渠君救我。”而招致群嘲,被冠以“偽女權”。
而《錦繡未央》的問題是,單看宅斗、宮斗都有吸引人的地方,但其整個戲劇故事推進的層次感不夠鮮明,后期理應升級的宮斗部分顯得后勁不足。有網友如是總結《錦繡未央》的劇情:替沒有看過的同學總結一下劇情:“女主不停地被陷害不停地被打入大牢不停地要被砍頭,誰害的呢?女二害,女二害完女三害,女三害,女三害我女二害…無限循環。那女主為什么一直沒被害死呢?男一救,男一救完男二救,男二救,男二救完男三救,男三救,男三救完男一救…無限循環。當然女主偶爾也會自救一下,頻率嘛,大概看心情吧!然后女主的口頭禪是:我是冤枉的!”
其實不僅僅李未央的侍從君桃是“打不死的”,李長樂和李常茹又何嘗不是打不死的小強?《錦繡未央》一直如是循環往復重復著戲劇沖突,到最后李未央似乎也沒有比剛開始進入尚書府時顯得聰明進步多少。
失去了前半部分升級打怪的新鮮感,《錦繡未央》后半部分基本靠感情線來撐,觀眾也似乎不再關心女主是否勵志成長了,而只是關心她的感情進展。權謀方面做得不夠,單看感情主線便顯單薄,于是到了后期兩條副線李敏德和九公主、君桃和承德甚至成了亮點。
李未央和拓跋浚的甜寵虐戀當然賺得不少觀眾心動,而戲里悲劇戲外圓滿也讓人欣慰,但作為標榜女性勵志成長的“大女主戲”,最終沒有逃脫小言式古偶劇的窠臼,李未央最終也沒能如不少劇迷期待中那樣“黑化”,沒能在大女主的人物塑造上有所突破,是《錦繡未央》的美中不足。
套路四
大女主確實美美的 bug還是得管管
曾經的《武媚娘傳奇》可謂360度展示范冰冰的美貌與身材,即使在武媚娘被貶到掖庭的時候,她也依然是美美的裝扮和精致的妝容,與周圍其它宮女形成反差。《錦繡未央》也如是,在視覺效果上絲毫不“懈怠”,哪怕與劇情、情景并不相符。例如亡國公主被追殺時命懸一線,妝容絲毫不能亂;火里逃生居然臉上沒有臟東西衣服也沒有被燒毀的痕跡,就如穿了鐵布衫;為了美,毫無古風的韓式一字大平眉和花式唇色也都上線;男扮女裝也堅持不肯卸下扇子一般的假睫毛和濃黑眼線——卻能完美騙過所有人……
總之,為了大女主美美的,是否與歷史相符似乎不是所有大女主戲的追求。畢竟,在視覺效果上追求偶像化,也能符合部分觀眾的需求。然而對這樣裝扮不適應的觀眾,就只能捂住雙眼了。
此外,有些bug還是應該管一管的。比如李未央的武功時高時低,在首集為了抓回飛上天的孔明燈施展如仙女般的逆天輕功,在與真李未央遭難之時,她也能以發釵干掉刺客。然而,到了尚書府,她卻似乎手無縛雞之力,多次輕易地被婢女撂倒。還有那用來坑害李未央的“易容術”,也是用了一次又一次……
Part 3
2017年是“大女主年” 套路之下路在何方?
《錦繡未央》之后的2017年,還有周迅的《如懿傳》、范冰冰的《贏天下》、孫儷的《那年花開月正圓》、趙麗穎的《特工皇妃楚喬傳》、景甜的《大唐榮耀》,甚至于楊冪的《扶搖皇后》、陳喬恩的《獨孤皇后》將集結而來。從數量、陣容到IP熱度,都不容小覷,說2017年是電視劇市場的“大女主年”也不為過。
如果說《甄嬛傳》、《步步驚心》的收視高潮讓古裝劇創作發生了女性向的轉型,后來者中《陸貞傳奇》《花千骨》等少數者以合適的演員、故事內核,以及精美的包裝,獨特的畫風來另辟奇徑,《武媚娘傳奇》《羋月傳》《錦繡未央》等則多是數據好但有爭議,或者如《女醫明妃傳》《秀麗江山》等越播越沉默。大女主戲進入了井噴期,但也進入了競爭白熱化、但觀眾審美疲勞的拐點。
大女主戲的“套路”是一把雙刃劍,既使得《錦繡未央》在成為爆款的路上輕車熟路,但也難逃“套路”所帶來的審美疲勞,以及沒有使用好套路、技巧有限所帶來的后勁不足。對于2017年狹路相逢的大女主戲們,《錦繡未央》的經驗也值得借鑒,即開掛的人設還需要足夠有說服力的事件支撐;主演們需要捯飭得美美的,但劇情上的漏洞與bug也不應放過。最關鍵的是,升級打怪的部分的高明設置才能真正讓女主角擺脫被觀眾厭棄的圣母傻白甜屬性,成就真正勵志成長式“大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