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距4月1日的封閉式管理已過去19天了,小區繼續實行7+7隔離政策,希望小區不要再有陽性病例了。
今天繼續圍繞昨天所說的“抗原檢測風波”進行展開,這次是從技術角度對抗原檢測結果的上傳進行一定程度的暢想。
1
從我個人的角度而言,目前抗原檢測的技術機制確實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一方面需要考慮如何確保居民抗原結果數據的高效上傳和同步,另一方面也可以考慮如何從技術角度來避免做假的可能。
這兩個方面其實是可以一并解決的,不過首要的是需要通過良好的技術手段,再配合特殊時期的處罰手段來杜絕任何做假的可能。
從抗原試劑本身來看,目前只有一個唯一的序列號可以作為辨別真假的依據,但由于抗原檢測工作的整體時間有限,且提交的“證據”是以圖片形式為主,因此該序列號很難用肉眼進行甄別,幾乎沒有人會去核實居民每天上傳的抗原試劑序列號。
而如果有這樣一個自動化的“抗原檢測結果上報系統”,并且與目前的序列號信息打通的話,就能解決這一問題。
我的設想是,與核酸檢測一樣,針對抗原檢測結果建立一套上報系統,當我們做完了抗原檢測后,只需一次簡單的上傳操作,即可將結果直接上報到該系統中,從而確保每一條記錄都是可追溯的。
做得更好的話,這一系統可以和衛健委的相關系統打通,能夠第一時間識別出抗原檢測結果為陽性的居民,并通過短信或客戶端通知屬地的居委和居民本人,確保能夠進一步安排后續的核酸核檢工作。
同時,在抗原試劑上,可以增加這樣一個增強型二維碼,該二維碼不僅是抗原試劑唯一的“身份”,包含序列號和其他有效的識別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將此作為上傳系統的入口。
當抗原檢測完成后,只需要受試者通過該二維碼上傳最終結果的照片即可。
我設想的方式是,受試者在掃描了二維碼之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會是一個確認提示,由受試者確認當前的序列號是否與印刷出來的序列號是一致的,當受試者按了“是”之后,頁面將會提供一個上傳鏈接,受試者只需通過鏈接上傳抗原檢測結果照片即可。
照片上傳之后,后臺將會通過一系列算法進行快速識別。
首先是序列號的識別,先由人工智能算法識別出照片中的序列號,然后與當前序列號進行對比,確保目前照片上的序列號是與當前試劑完全匹配,這是對于上傳照片真實性的核實。
然后就是抗原檢測結果的識別,同樣是通過對應的人工智能算法,辨別出照片中C和T處的呈現,進而自動判斷出目前的結果是陰性還是陽性,又或是無效的,這是對于上傳結果真實性的核實。
當然,這都是后臺的判斷機制,對于受試者而言,其上傳后得出結果的過程是非常迅速的,幾乎就在一瞬間,一條真實有效的記錄就形成了。
從體驗的角度而言,如果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那么居民們甚至并不需要知道怎樣的呈現形式是陰性的,怎樣的呈現形式是陽性的,就和核酸檢測一樣,只要得到一個結果反饋就可以了。
對于抗原檢測這樣的工作,一方面需要依靠居民的自覺,也需要有強有力的管理手段,更高維的方式則是如何通過高效的技術手段來徹底杜絕做假的可能,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萬無一失。
2
本篇中所分享的只是我在技術層面上的一些思考,僅供參考,很多時候這也并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但作為抗原檢測工作具體的執行方,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退而求其次,用一個低成本,且大眾都能接受的方式來進行。
在抗原檢測中,技術需要起到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提升抗原檢測的效率,另一方面就是增加其中的不可抵賴性,防止出現做假的行為。
在上一篇中我曾提到,針對抗原檢測結果的上傳,可以讓每一位居民下載水印相機,或者使用相機中的自帶水印,這樣能夠最大限度減少做假可能,并增加一定的威懾性。對于老人而言,志愿者可以幫助其進行設置與安裝。
這便是技術的簡單應用,只不過對居民和志愿者而言,這樣的技術是低成本的,也是更容易接受的。
而要提高抗原檢測的效率,其實低成本的方法也有很多,也不需要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
這兩天在某區的官方公眾號上,發現有一些小區因地制宜使用了一些高效的小工具,比如接龍管家。
在這款小程序中,只需要一個管理者預先設置好所在樓棟的戶號,然后大家對號入座上傳即可,不需要在微信群中一個個“爬樓”發送,這樣統計起來也會非常不方便,不利于信息的無損傳遞。
當然,要想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最高維的方式就是設計一種專門系統,但在目前的疫情之下,這應該是很難實現的,因此我們唯有依靠眾人的智慧,找到更好的方式。
退而求其次,在既有條件下,能夠利用一切資源來達到相同的目標,這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做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