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前面三本大部頭的書之后,決定看一本輕松一點的隨筆散文,于是本周讀的是《叔本華美學隨筆》,看似薄薄的一本書,實際上卻與“輕松”還有“美學”并沒有什么關系,而是叔本華老爺子的老本行——哲學,比前面三本書更費腦子……不過書中倒是處處都是經典的我想要抄下來的句子,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讀哲學不容易,但收獲的思考自然也比別的書更多。
寫在前面
第一次看叔本華的作品是他的《人生的智慧》,只記得里面犀利的文筆以及對世人一針見血的嘲諷,不得不說看著還是挺過癮的,在這本美學隨筆中,叔本華仍然是一貫的毒舌風格,抨擊世人懶于思考、寫作濫竽充數、追捧最新的書(他認為那些都是垃圾)等等現象,并且毫不留情地批評他的對手黑格爾,甚至批評他的祖國——德國人判斷力不佳、仇視規則、草率邋遢,看得我下巴都要掉下來了,話說德國人不是出名的嚴謹嗎?這讓我聯想起我們對于自己祖國同胞的批評,大概是因為了解的越深,缺點才看的越清楚。
哲學不一定都是晦澀難懂的邏輯推論、辯證法等等,也可以很隨意,這本美學隨筆討論的就是關于思考、閱讀、歷史、音樂等主題,都是叔本華犀利的個人觀點,雖然隔著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但很多現象都不過時。現在正好是春節期間,很適合圍爐閑話,我選取了印象最深刻的“論思考”、“論閱讀和書籍”以及“論死亡”這三個章節來談一下感悟,就當是跟隨叔本華做了一次哲學漫步吧。
一、論思考
叔本華在本書的一開始就論述了思考的重要性,只有經過深思的東西才能成為我們的真知,而太多的閱讀則是有害的,因為閱讀都是來自陌生人的觀點,如果自身沒有建立起一套連貫統一的思想體系,那么太多的閱讀只會讓我們的頭腦更加混亂。
叔本華說“讓自己沒有思想的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在空閑的每一分鐘馬上隨手拿起書本”,這句話讓我心頭一驚,我們現在不就是在空閑的每一分鐘馬上拿起手機嗎,好歹那個時候的人還是拿起書本呢,我們拿起手機看的無非是碎片化的信息,相比系統的書本對于思考更加有害。手機已經成功地侵占了我們的全部空余時間,而思考又偏偏是一個不會隨意光臨的客人,不是隨時隨地想思考就思考的,只能靜候它的到來。
“我們最不應該只是為了閱讀而完全逃離現實世界的景象,因為在觀賞現實世界的時候,我們有著更多引發自己獨立思維的外在機會與原因,適宜這些思考的情緒也比在閱讀的時候更加頻繁地出現。”
對于這一點我很有體會,生活中的苦惱、想不通的問題,其實都不是在看書的時候解決的,即使看到某個觀點很有道理,也不代表就轉化成了我的,反而是在一個人走在路上、坐車、做家務等獨處的時候卻想明白了,因為在那樣的時刻,才能與自己對話,思考的情緒才會到來,所以獨處、空閑都是思考的先決條件。
缺少思考所帶來的問題還包括盲目服從權威,正如叔本華所說“思維庸常的人,頭腦受制于各種各樣的流行觀念、權威說法和世俗偏見,他們跟默默服從法律、秩序的普羅大眾沒有兩樣”。在互聯網信息復雜的當今,更是難以分辨真相,很容易出現盲目聽信一面之詞的現象,最近的“羅一笑事件”,“鳳姐事件”都是如此。
既然叔本華反復強調思考比閱讀重要,那么閱讀的意義何在呢?正因為思考不能隨時隨地光臨,在思考沒有到來的時刻閱讀就是不錯的選擇,雖然閱讀的東西不能馬上成為自己的,但它會留在腦海中,在某個思考的時刻浮上心頭,幫助自己想明白一些問題。如果說閱讀是積累素材,那思考則是將這些素材分門別類,留下適合自己的,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所謂一個人的價值觀,大概就是這樣形成的吧。
二、論閱讀和書籍
1.復習是學習之母
叔本華認為,每一本重要的書都必須一氣呵成連續讀上兩遍,因為在讀第二遍的時候才能更好地理解書中內容的關聯。看到這里我覺得實在是汗顏,雖然一直有讀書的習慣,但一般都是看一遍就沒有再看過第二遍,偶爾看第二遍,發現第一遍看的已經完全不記得了。我想不止是我,現在好多人都追求一年要看多少本書,但是真正記得的又有多少呢,再加上微博微信新聞上的那么多信息,我們的頭腦早就被擠滿了。
“我們閱讀得越多,被閱讀之物在精神上所留下的痕跡就越少——因為我們此時的頭腦就像一塊密密麻麻重疊寫滿了東西的黑板。這樣,我們就無暇重溫和回想,而只有經過重溫和回想我們才能吸收所閱讀過的東西,正如事物并非咽下之時就能為我們提供營養,而只能在經過消化以后。”
這也是我寫書評的原因,以前看的書似乎只是看過了就過了,沒有回過頭再去總結,即使在看書的時候感觸很深,過后還是忘了,所以寫書評是一個很好地強迫自己看書時認真劃重點,看完之后好好分析總結的辦法,這樣會讓自己對整本書的邏輯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2.讀好書,不要讀壞書
“壞的東西無論如何少讀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無論怎樣多讀也嫌太少。劣書是損害我們精神思想的毒藥。
閱讀好書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不要讀壞書,因為生命是短暫的,時間和精力都極其有限。”
叔本華在書中反復提到庸常大眾總是喜好最新出版的書籍,但這些書籍卻幾乎都是為了賺錢而寫作的粗制濫造的作品,而好的經典作品卻被淹沒了,所以真正優秀的作品總是要與拙劣的作品作沒完沒了的斗爭,我把這理解為叔本華懷才不遇的牢騷……
不過他說的現象倒是的確一直存在,不管是他的時代還是我們的時代,是德國還是中國,作家總是局限于時髦和流行觀念的狹窄圈子里,每幾年就會有一批很時髦的書,早些年有很多窮游的去西藏的,現在似乎很流行你若安好就是晴天這樣的書名,這還只是傳統的出版業,新興的自媒體行業就更不用說了,一個熱點一出來所有的公眾號都在發表觀點,過了幾天又換一個熱點,幾乎就是依靠熱點來賺流量,但當熱點過去,這些文章的價值又何在呢?
生命如此短暫,可以用于閱讀的時間就更短了,當然要把時間放在那些經過時間驗證而沉淀下來的經典作品上。所以我的公眾號寫的都是些歷史哲學類的書,關注的人也不多,有時候也會想,是不是我寫的東西太嚴肅了,要不也寫點輕松活潑的內容漲一下粉。不過馬上就否定了自己的這個想法,一方面是因為的確喜歡讀這些書,可以帶給我很多思考,另一方面我寫東西本來最初的想法只是記錄讀書感悟,粉絲數量并不是我的目的,如果遇到有同樣讀書愛好的粉絲當然最好,遇不到也不強求。
三、論死亡
這一章可以說是全書中最精彩也最難懂的一章,死亡大概是世間最終極的問題了,人人都知道這回事,卻似乎誰都覺得這件事離自己還遠著,不用想。但是我們總會面臨親人的死亡,這個時候就會陷入巨大的困惑,人死了之后還會存在嗎?是活著的時候痛苦還是死了之后痛苦?這樣的終極問題也只有哲學或者宗教來解答了,所以蘇格拉底給哲學所下的定義就是“為死亡所作的準備”,我們來看看叔本華是如何揭開死亡的謎題。
1.個體只是手段,種屬才是目的
當我們觀察大自然的時候,會發現動物的死亡實在是太普遍而又微不足道,到處都是隨時可能被踩死的螞蟻,正在吃草而渾然不覺狼的出現的綿羊。這說明個體生命的死亡對于大自然來說完全無足輕重,個體的死亡不會對其內在本質有任何影響,這一內在本質——如叔本華所說——就是種屬,也可以叫做意欲,其他的版本翻譯是意志,出自叔本華最著名的那本《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對于這個概念還只是一知半解,所以也只是談談我粗淺的理解。
個體生命的死亡對于種屬來說就如同睡眠對于個人一樣,所以死亡和睡眠其實也沒什么區別,而我們也許只是存在于種屬的夢境之中,這么說起來和莊周夢蝶好相似,越說越玄乎了。我的理解是,雖然每時每刻都有人死亡,但每時每刻也有人誕生,人這個種屬還是會延續下去。對于種屬來說,個體生命只是表象而已,任何人或者動物的死亡都不會影響到其內在本質,這里叔本華舉的一個例子我覺得很貼切。
“在一個活了極長一段歲月,并且對人類及其全部歷史一覽無遺的生物看來,那永遠的生、死交替就像某種持續不斷的振動;因此,這樣一個生物可不會想到他眼前所見永遠是從“無”生出新的“有”,然后又從“有”歸于“無”。相反,就像把快速轉動的火花看成持續的圓圈,把快速左右搖擺的彈簧看成固定的三角形,把擺動的弦線看成紡錘狀物,同樣,我們會把種屬視為長存、長駐,而死亡和誕生則類似搖擺和振動而已。”
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個體本來就不重要,而人類卻覺得自己是萬物靈長,和動物有著本質區別,所以我們的靈魂可以永生,但事實卻是我們和動物對于大自然來說都是一樣的無足輕重。這么說好像很難接受,那是因為我們的智力是無法理解事物真正、最終的本質的,而只能把握這些事物的現象,智力被創造出來本來就只是為了意欲追求其渺小的目標而服務的,這讓我想到了佛教中的“小我”和“無明”。我們所引以為豪的聰明的大腦其實才是對真相的認識的最大的阻礙,個體只是一枚可憐的棋子罷了。
2.不滅的本質
那么我們背后的那個不滅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呢?答案是我們無法認知,因為我們是生活在時間概念中的,而對于自在之物是沒有時間概念的,想要理解這個概念,就先看看叔本華關于時間的兩段論述:
“時間并不適用于自在之物,因為時間預先就定形在我們的理解方式里。死亡則是時間上的現象在時間上的終結,但一旦我們把時間拿走,那就再也沒有什么終結,這個詞也就失去其所有含義。
開始、終止和延續這些概念,純粹只是從時間中獲得其含義,所以這些概念只是在時間這一前提條件下才會有效。但是,時間卻沒有絕對的存在,時間并不是事物自身存在的方式,而只是我們認知我們以及所有事物的存在和本質的形式;正是這一原因,時間這一認知形式是相當不完美的,這一認知形式只局限于現象。因此,終止、延續等概念唯獨在現象方面才可派上用場,而不能適用于只在現象中露面的東西,亦即不能適用于事物的自在本質。”
這讓我想到了科學中的維度學說,我們是生活在三維世界的人,第四維就是時間,但是我們無法想象更高維度的人的生活,最近有一個視頻《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提升自己的維度》就是關于這個觀點的。還有《心經》中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生命本質。叔本華、維度學說還有《心經》所說的是不是同一個東西,也就是那個所謂的真相?或許在追尋世界真相的道路上,所有學科都會殊途同歸。
3.死亡的安寧
看似無法理解,其實換個角度就明白了,我們是因為站在自己的角度才會覺得自己的生命很重要,但站在更高的也就是那個內在本質的角度來看,我們是他的一部分,就像細胞是我們的一部分。“正如我們活在這一世界,這一世界也同樣活在我們的里面,一切現實,其源頭都在我們的內在”,說到這里,也算是可以給死亡這個命題一個答案了:
“正是由于深深意識到自己的本質不滅,每一動物,甚至每一個人才會心安、平和、漫不經心地走在隨時奪命的意外和危機叢中,并迎頭走向死亡。正因為這樣,從它(他)們的眼神中,才會流露出種屬的安寧,因為種屬是不會受到個體毀滅的影響。這種安寧是那些不確切和過一時換一個樣的教條所無法給予人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