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科夫對曲折離奇的故事一向很不屑,他認為只有平凡真實的故事才能打動人,感染人,啟迪人。所以,他筆下的故事最大特色是情感真實質樸。《未婚妻》講述的是一個年輕貴族女孩娜佳逃婚離家,追尋自我的故事。情節簡單,內涵深刻。
讀了好幾遍這個故事,覺得有些東西很難忘。分析出來,記錄下來,權當紀念。
一、主題
1.人要過有意義的生活
2.人終究騙不了自己的心,要誠實面對自己,誠實面對生活
3.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生活的困苦,而是不知道自己究竟想過怎樣的生活
二、材料
整個故事圍繞年輕女孩娜佳的心理成長展開,她從盼婚,到厭婚,到悔婚,后只身去彼得堡學習,回鄉再永別故鄉,完成了自己的心靈成長地圖。
三、結構
兩條線索,交織進行。
1.時間線
整個故事為時一年,開始于第一年六月,結束于次年六月。
2.心理線
小說涉及六個人物,按主次順序,梳理如下:
a.主線:
以娜佳心理起伏變化為主線,推進故事發展。小說分六章,娜佳心理歷程為:內心昏昧而寧靜(潛藏不安),開始懷疑人生反思生活,對浮華生活深感憎惡,悔婚出逃奔向自由,與浮華和無意義的舊生活徹底決裂,走向真正屬于自己的新生活。
b.輔線:
薩沙:整篇小說的靈魂人物,名為娜佳的親戚,實為娜佳的精神導師。著筆不多,但每次出場至關重要。他的兩次對生活的感慨,直接引發了娜佳心靈的感動和震撼,開啟她對人生的深度反思,徹底改變了她的生命走向。薩沙是莫斯科的印刷廠工人,身處社會最底層,卻注重精神生活,心懷遠大。薩沙后來病死。受他點化,娜佳逃離舊家庭,大膽追求新生活,在精神上延續了薩沙的清明世界。可以說,沒有薩沙這個人物,就沒有娜佳后來的轉變,也就沒有這篇小說。
媽媽: 思想上處于半覺醒狀態,通過研究哲學和宗教,心靈得到極大慰藉。后皈依宗教,選擇用純精神生活實現自我,從避世走向虛無。
奶奶: 沒落的貴族, 傳統舊生活的犧牲品,自帶舊式生活的大家長作風,不曾活過,沒有靈魂。
安德烈(未婚夫):對舊生活不滿,但認為這是社會問題,沒有遠大追求,熱衷于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神甫(未婚夫的父親):代表世俗,愚昧和偏見,沒有靈魂。
四、語言
1.對比手法:
a.環境對比
小說開篇,娜佳思想處于昏昧狀態。作者對娜佳家的花園做了細致的環境描寫,突出優雅、寧靜、和諧的氛圍。娜佳眼中,奶奶雍容華貴,媽媽年輕美麗;小說結尾,娜佳已徹底覺醒,對之前那種浮華生活深深憎惡。故鄉在她眼里灰頭土臉,家里一切都陳腐荒謬。奶奶變得丑陋,媽媽變得蒼老。
b.語言對比
薩沙認為舊貴族不勞而食的生活方式很可恥,為娜佳虛度青春深深嘆息,建議她去彼得堡學習,開始一種新生活;而安德烈也恐懼一塵不變的舊式生活,但他把這種不幸,歸結為是大時代和俄羅斯的問題,與他本人無關。兩種人物,兩個世界,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c.人物對比
橫向對比:
奶奶和媽媽:奶奶是一具軀殼,代表舊貴族勢力和陳腐的舊生活,對當下生活沒有任何反思;媽媽比奶奶強得多,處于半覺醒狀態,主動追求進步,自學哲學和宗教,想要改變命運,但最終走向虛無世界。
縱向對比:
薩沙的物質與精神對比:物質貧乏,精神富足;身在谷底,仰望星空。
娜佳自身思想前后的鮮明對比(已述,略)
娜佳對薩沙前后看法的對比:昏昧時,看薩沙猶如人生導師,崇拜向往;覺醒后,看薩沙的現實生活,悲痛憐憫。
2.渲染與暗示
a.花園迷霧:娜佳開始反思人生時,作者對花園進行描寫,突出蒼白蕭瑟的迷霧氛圍,暗示出人物內心困惑。
b.守夜人的打更聲:全篇出現兩次,暗示一塵不變的舊生活,一生庸碌無為。
c.安德烈新裝修的房屋: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娜佳眼見的實景,另一次是娜佳頭腦里的回憶。暗示浮華空虛、毫無意義的舊式生活方式。
3.佳句摘錄
a.“只有文明的人,崇高的人生方才是有意思的,而需要的也正是這種人。要知道,這種人越多,天國就會越快地來到人間。到那時,你們的城市會慢慢地徹底毀滅,一切都會翻個底朝天,一切都會變樣,像是施了魔法似的。到那時......每個人都會有信仰,每個人都會知道他為什么而活,而且不會有一個人到蕓蕓眾生中去尋找支柱。”
b.“給我自由吧,我還年輕,我要生活,而你們卻使我成了一個老婆子。”
c.“現在,在我心目中,有許多事情變得清清楚楚,像白晝一樣。”
d.“首先應該讓一生像透過三棱鏡那樣來度過,”她說,“換句話說,那就是應該讓生活在意識中分成一些十分單純的因素,就好像成為七種原色一樣,應該對每種因素分別進行研究。”
小說《未婚妻》講了一個沒落貴族女孩的心靈成長歷程,是個讓人既沉重又歡喜的故事。每一個想要認識自己的人,都該好好讀一讀。它是一面鏡子,讓你看清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