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喚醒孩子內驅力》這本書的作者,我一直忘不了兩年前攸關這本書去處的那一天。
2018年8月4號,我把全部書稿交給我的經紀人——行距文化(原簡書版權部)的毛曉秋女士,8月5號收拾行裝,8月6號帶孩子踏上早已期盼的歐洲之旅。
半個月之后,我剛回到北京,就接到曉秋的信息,說北京書展期間,她約見了多位出版人,問我有時間嗎,想當面談談。
于是,我們愉快地見面了。
事先,也許是特意要給我一個驚喜,她并未透露什么有價值的信息,可是半小時聊天過后,我激動得有些坐不住了——因為,后面這些我還真沒有想到。
01
我們坐定以后,一向幽默的曉秋故作淡定,說梅老師您坐穩哈,聽我一五一十地跟您匯報。
原來,她那天是剛從一家出版社洽談出來,這家出版社某分社社長對書稿和作者都極為欣賞,甚至連作者本身的銷售能力也不加過問,決定盡快給出初步的出版方案。另外還有兩家知名出版社的圖書策劃人也對這部書稿很有興趣,希望能出版。其中一位策劃人還列出了初步的策劃和營銷方案。
我聽到這里,已經不知不覺腰背挺直,頭往前伸,無比驚訝地問:
“曉秋,雖然是第一次出書,我也明白,在大家眼里,這幾家出版社都是國內規模和知名度最大的出版社之一,這些圖書策劃人也都出版經驗非常豐富,我只是一個籍籍無名的作者,既不是微博大咖、大公眾號主筆,更不是炙手可熱的網紅,甚至連個公眾號都沒有,個人毫無影響力,到底什么原因,書稿被這些大策劃們欣賞和看重?”
曉秋開心地大笑:“梅老師,可不止這些啊,先不跟你一一列舉了,反正,您這本書稿,實實在在引發了太多大社的興趣。”
她說著拿出她的工作筆記,一條一條地講給我聽。
02
那位分社社長說:這部書稿,其實也只是認真地看完了序言,其他章節作了瀏覽,就毫不猶豫地決定出版。搞教育出版那么多年,我們很知道教育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不是別的,就是如何培養孩子真正的自律。有了自律的孩子不用家長再煞費苦心,不再焦慮,不再消耗,孩子自然能煥發學習和探索的熱情,書稿解決的是教育的實質和核心問題。
另一家出版社的主任說:我用一天的時間幾乎看完全部書稿,說實話,有點兒停不下來,因為我自己就面臨教育的一些棘手問題,這本書給我提供了很多切實的啟發。打動我的,倒不僅僅是這位媽媽培養出了一個以優異成績考進北大的孩子,而是給出了一般家長最為關心和無解的問題:怎樣把孩子從手機中游戲中解放出來?怎樣讓學習成績中下的孩子愛上學習?學習成績中等的孩子到底有沒有出息?如何讓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價值?為什么家長需要自我學習才能教育好孩子?等等,這本書在溫和、有力的敘述中給出了答案。
還有一家出版社的編輯說:我們關注梅老師的文章快兩年了,或許打動我們的是這些:論文筆的優美深邃,書里詩性話的語言可以和盧梭的教育名著《愛彌兒》媲美,字里行間透出的哲理性反應出作者高度的教育洞察力和人生智慧,我們認為,真正的教育,兒童成長,不是網上流行的順義媽媽海淀媽媽那樣的各種各樣的雞娃方式,應該是自然、優雅而溫和的。正如這部書中所倡導,豐美的自然,溫厚的人情,是一個孩子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養料。我們看重的是這些。
這些贊美和認可,不僅讓我倍感欣慰,更給了我極大的信心和鼓舞,因為,人們做任何事,除了自身能力和堅定的信心,外界的贊譽和鼓勵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個人行動最可寶貴的動力。
03
于是,和曉秋分別后,剛坐上地鐵,我就迫不及待地告訴錢爸爸、錢小雅和錢小能,第一時間給我最愛的人分享我最大的開心事兒。
當夜,我輾轉難眠,驀然想起很多人——我生命中的那些朦朧的、生動的面龐——我的朋友們,自2016年10月我在簡書寫作以來,給我無數鼓勵和贊譽的讀者,我的忠誠粉絲,兩年多來,那些我無法詳細列舉姓名的兄弟姐妹,無論我關注還是不關注他們,無論我讀還是不讀他們的文章,也無論我寫的是散文還是教育類或者寫作隨談,也不計較別人所謂我的高冷與傲慢,更包容我婉約外表下內心洶涌恣肆的性情,他們義無反顧地閱讀,無怨無悔地點贊、留言。他們中的一些人早不在簡書寫文章了,因為我,他們依然會頻頻返回簡書。記得最清楚的是“十木南”和“旅游的晏小魚”,他們倆還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居住在天南海北,他們每次來看我,必給我留言:“我來簡書,就是要看梅姐姐的。”
我是最近四年才開始寫作的,一位兩個孩子的中年婦人,從沒想過在寫作上有任何建樹,可就是他們,給了我源源不斷、無窮無盡的支持和鼓勵,在他們有意無意地推動下,我的寫作熱情從未泯滅過,而且文思如幽深之泉,汩汩淙淙,奔流而下。
04
接下來,在選擇哪家出版社的問題上,我著實苦惱了一番,每一家出版社都很赫赫有名,在家教書的出版方面又很有經驗,很多耳熟能詳的書都是出自他們之手。這期間,我在與江蘇鳳凰科技出版的圖書策劃討論書稿的過程中發現,他不僅對書稿主題評價很中肯,而且自己養育孩子的理念也與我頗有相似。
更令我欣喜的是,他對書稿有了新的認識,認為原來自律的主題并不足以反映書稿更深的思想,孩子的自律其實源于他內在動力的覺醒,縱觀兩個孩子的成長,他們在某些節點的突破和飛躍,正是這種力量的推動,而媽媽在背后所做的就是喚醒他們的這種動力。
因此,定位為“喚醒孩子的內驅力”更為合適。
這個提議是我此前沒有想到的,也使我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我這些年所做的不就是在點燃兩個孩子的小宇宙,讓他們產生內在動力,相信他們自己有變得更好的力量嗎?!由此,我決定將書稿交由這位編輯出版,并相信他完全有能力讓這部書稿更出彩。
事實證明,我的決定是正確的。在接下來的兩年里,與編輯之間的溝通讓我對出版有了全新的認識,因著對育兒問題的探討和不斷思考,我對家庭教育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從而對書稿做了不知多少次的深度修改,甚至重寫了第一章,直到今年四月才最終定稿。
編輯說:“梅老師,您這樣的作者現在真的不常見了!”
我呢,只想盡我最大的努力把這本書寫好,我覺得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都值得費一番功夫!
05
我是去年12月正式注冊“梅拾櫻”這個公眾號的,大概是喜歡文字本身的質地,一個個可愛的新面孔,不遠萬里逐光而來,閱讀量節節攀升。新來的讀者就像原來那些一直陪伴我的兄弟姐妹一樣,都有著無比豐富而敏感的心靈,大家精神相吸,靈魂相似,希望在這里看見能真正給自己啟發和提升的東西。
想著這些,盡管對自己很有底氣,但也偶爾忐忑,生怕辜負了大家。
不過,無論何時,我的選擇仍然是:做自己,向前走,永遠盡力。我相信,除了美與德,沒有什么可以束縛住一個真正獨立自由的靈魂!我期待,籍著這樸素而真摯的文字,同讀者心領神會。我想把這有限的生命用在最值得的地方,守住生活本來的質樸與誠摯,把擅長的事情做優做美。
所以,在第一本新書出版之際,無論是老讀者還是新粉絲,我要在第一時間,把我巨大的喜悅跟你們分享。我想鄭重其是地說:親愛的的朋友,沒有你們的鼓勵和厚愛,就沒有我的現在;沒有你們的慧眼和識賞,也沒有我的未來。
但愿這本書不辜負你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