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吳軍老師在《硅谷來信》專欄中聊了他對選擇和幸福的看法。
首先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印度人在美國乃至全世界跨國公司中擔任高管的人比中國人甚至本土美國人多?
最主要的原因是印度人缺乏選擇,印度很窮,當印度人到發達國家之后,幾乎不可能選擇再回到印度(除非他是印度貴族),并且印度女性婚后常常不上班,所以印度男人只能把心思全放在事業上,這樣的專注死磕使得他們的成功幾率比其他國家的人更大。
為什么印度人的婚姻幸福感很高?也是因為缺乏選擇,印度到現在都不是自由戀愛,而是父母包辦婚姻,印度有非常復雜的種姓制度,從貴族到“賤民”分為很多個層級,印度人并不覺得把人按高低貴賤劃分階層是落后的表現,相反這種種姓觀念深入人心,他們找配偶仍然需要雙方門當戶對,高種姓的人找配偶的選擇余地特別少,因為高種姓群體在人口總量上就占少數,所以一旦結婚,基本就是從一而終了。婚前沒太多接觸,會不會導致婚后生活不幸福?權威的調查顯示是不會,他們對自己的婚姻滿意度處于一個很高的水平。
這跟中國古代的狀況很相似,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古時候因為這種形式結婚的夫妻們的婚姻幸福感高不高我們無從得知,畢竟那時候沒有權威機構的抽樣調查。但是,現在成年人的婚姻幸福感很低,我們是明顯能感覺到,真實數據也顯示中國夫妻的離婚率13年連長!現在的人選擇太多了,結婚之前海誓山盟,過幾年可能發現自己又愛上了其他人。
這種沒有選擇反而會讓人更幸福的情況,我第一反應就想到了“看電視”。
小時候的電視就那么三五個頻道,但是我們都看得很起勁,一個頻道看一整天,甚至連看廣告都全神貫注,當時的感覺就是有電視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一點也不會因為頻道少節目少而沮喪。
另一個讓人感覺幸福的原因是,那時候通常都是一家人一起追一部劇,西游記、霍元甲、新白娘子傳奇、包青天、射雕英雄傳…我們和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圍坐在一起,討論劇情、吐槽壞人、感嘆主角坎坷的命運、一起笑一起哭,滿滿的都是回憶。這些電視劇之所以讓我們現在都很懷念,除了劇情本身很精彩之外,也因為承載了太多關于家庭的溫馨回憶。
后來數字電視興起,有多達數百個頻道,各種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和新聞欄目也越來越多,但是大家普遍的狀態是拿起遙控器從1按到100,也決定不了到底要看哪個,本來是為了放松自己而看電視,最后反而弄得很焦慮,而且現在幾乎不存在一家人一起從頭到尾看完一部劇的情況了,即使聚在一起,也是各自拿著手機刷,越來越難有情感上的共鳴和交集。
生活中很多做生意的商家也采用了“不給選擇”這一策略。
從前的諾基亞手機為了滿足不同人的需求,會設計幾十上百款手機讓人選擇,現在的手機廠商只出個位數的幾款手機,效果卻更好,客戶滿意度更高;肯德基、麥當勞這種快餐餐廳也是這樣,每個種類的食物只有有限的選擇,甚至還推出不同組合的套餐,進一步降低客戶的選擇成本,太多選擇會讓人不知如何選擇,降低人的滿意率。
平時去小吃店吃飯,只有十幾種面類,我們馬上就會選出自己想吃的,如果種類多達三四十種,有湯面、有炒飯、有米線、有米飯套餐,菜單上密密麻麻的一片,我們就會陷入選擇困難的境地,總覺得這個也會好吃,那個也會好吃,不知道選擇哪個好,即使最終選擇了其中一種,吃了一會兒也多半會后悔:唉,味道好像一般,還不如選剛才那個了,也許會更好吃。最后吃的很不開心,也可能以后再也不去那家店了,太多選擇對客戶和商家都有傷害。
這種“不選擇”的藝術對我們的個人生活有什么指導意義呢?
1. 不給自己太多選擇
現在很多人都想做斜杠青年,都在刻意學習多種技能,演講、設計、寫作、拆書、攝影、思維導圖、社群運營…說實話,在網上免費或收費教授這些技能的個人和機構其實特別多,這就導致大家有了選擇困難癥,不知道挑選哪個學習渠道,有的人一直在對比挑選最好的渠道,導致遲遲沒有行動;還有人同時參加了N個學習社群,結果疲于應付無疾而終。
學會做減法,假設自己有且只有一兩種選擇,沒有其他干擾項,沒有退路,一心一意的堅持下去,最終收獲肯定更多。
2. 不給別人太多選擇
同學聚餐,不要問大家下周幾有時間,咱們聚一下,這樣會發現永遠也聚不上。即便最后投票少數服從多數,那少部分人也會感覺自己沒被重視,心里有埋怨。
最好的方法是,班里的核心同學商量一個固定日期,比如下周五晚上,然后對外公布,沒有選擇,就定在周五,畢竟沒有任何一個時間能保證同學們都有空。這樣大家的心思就放在協調時間和積極準備上,如果某個同學有事和這個聚餐時間實在有沖突來不了,他更多的也是遺憾,不是抱怨。
少就是多,“不選擇”的生活,會更輕松、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