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起玉溪趁早兩年之后,真正迎來了這個問題:你要不要把那么多時間花費在社群上?
剛好,今天大降溫還下起了雷雨,這是我最喜歡的最能有站在大時代下意境的場景預設
剛好,今天的英語角活動因為傍晚的雷雨取消
剛好,今天看見了趁早母星的這個圖
我經常生活的地方,可能是個十八線城市,畢竟連省會都只能勉強排在三線邊緣。這里也是我的家鄉,有好山好水,有淳樸民風,還有優質農產品,但就是沒有商業的味道,沒有繁忙的通勤,沒有足量的就業機會,沒有豐富的文化生活。
這樣的縣級城市占國土面積的94%,占全國總人口的73%,占國民消費的30%。我們都在往上看,往更浮華的地方看,但圍城效應我們都懂,我們只是既不愿意放棄鼓鼓的錢包,也不愿意離開青青的空氣,想要魚和熊掌兼得。
四年前,我很沉溺于這樣的“高”質量生活,工作結束后就在縣城里走走逛逛,生活得好不悠哉閑適。在家人的期待下,險些步入婚姻生子的行列。我并不是說結婚生子不好,而是不適合我。
我從小就覺得我與眾不同,覺得我以后一定不會待在家鄉,覺得我應該是空中飛人,覺得我應該是商場女魔頭,覺得所謂的環游世界對我來說小菜一碟。可大學畢業后的殘酷把我拍在了案板上,拍回了家鄉,拍回了十八線城市。
在完成每天的工作之后,在把小游戲玩爆之后,在看見更優秀的人才涌入單位之后,在發現我在這個人情社會優勢不明顯之后,在發現一場需要持續復查的大病都沒有把我打倒之后,我覺得我的世界應該打破這樣的限制,我要打破常規。
我發現我在改變的過程中需要同行者,于是我找到了趁早大家庭,還找到了昆明趁早。
我發現昆明趁早的社群雖好,但離我還有切實存在的空間距離,于是我發起創辦玉溪趁早,搭建趁早星人在玉溪碰面的驛站。
我發現我的知識需要升級,于是我復習考研,每周奔波400公里只為坐在MBA課堂里聽大牛們講學。
我發現我的體力不夠支撐我的精力和腦力,于是泡健身房上私教課,不用費腦的提升用腦血槽。
熬過了體力、腦力、精力、意志力、忍耐力都超級崩潰的2016,MBA學習進入寫論文階段,工作進入復盤總結提升階段,身體進入回爐煅燒階段,一切的一切都在一天之中不同的場景下輪流上演,就像是王瀟-瀟灑姐在新書里寫到的那樣:
生活最好突如其來,畫面斑斕快如美劇,入鏡者都是對手戲,一個回合接一個回合,逼人盡情接招做出準備。
我始終認為,身體健康是一切生命活動的根本,但身體精良是讓這些活動變得更加自信好看的前提。
我始終相信,提升能力、認真工作是獲得生活所需的保障,這是我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始終相信,做趁早寫文是我跳脫現實窺視自身的途徑,也是我安放在生活之上,月亮之下的靈魂居所。
我的時間是不夠的,但我想做的都是值得的,同時也是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所以我會堅持去做,擠時間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