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
關于北京上海我算是有發言權的人了。北京陸陸續續呆了四年,上海呆了七年。目前又在北京。
單從城市建設來說,上海是個城市而北京是個城中村。這個不怪北京,上海是集齊了中國很多城市規劃的失敗經歷和舉國之力建設的一個對外牌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人民初到上海是可以做到無縫連接的。干凈的街道,繁華的商業氣息和有規劃的城市建設。北京則不然,一棟棟高樓大廈背后附近總能夾雜一些七八十年代的居民小區,總顯得很別扭。然而這只是表象。真正的生活不是這樣的。舉個栗子:在上海我計劃今天請朋友們去原法租界酒吧街喝一頓,我得掂量著自己的口袋,不準備兩至五千塊人民幣(適人數而定)今天喝不到位。北京情況完全不同,就我熟悉的工體三里屯附近就有很多的選擇。我可以選擇口袋里只有五百塊的時候照樣請朋友們去天堂超市喝個爽快。也可以是花兩至五千請大家去天堂超市附近的另外一家酒吧找回全家人的面子。看你請客的對象定位而定。某種意義上來說,北京多了一些選擇多了些人性。選擇即自由。從這個角度考慮,北京比上海自由。
做事方式在目前這個時代來說北京稍微弱于上海。江浙一帶自古富饒,而北京在成為皇城根之前也算是窮困之地。自古富饒和后期暴富的區別在商業時代有著本質區別。北京人做事更講面子,上海人做事更講實質。另外一個例子:在北京跟年長的人跟公司領導跟客戶打交道基本稱呼用您。在上海全部用你。不要小看這個事,稱呼是小,習慣為大。您!您!您!叫的久了,總會有一種低頭為奴感。很難公平對話公平表達了。而人性的弱點永遠是滋長被尊重感被尊稱感的。時間長了,這幫爺真拿自己當人物了,真就覺得你也許能力很強但是你他媽的不尊重我,滾!上海的老板們不一樣,你提議,他思考,這個思考的根源是利益最大化。這個提議是否帶來了更多的金錢更多的收益。如果是,我記你一功。如果錯了,決定是我做出的,既往不咎你繼續努力,等找機會我再開除你(適公司損失而定)。這個事情我反復思考過,思考的結過是沒有高下之分,在商業時代上海高于北京,在中華文化層面北京高于上海。看你個人角度。
今天早些時候我跟一個在上海玩音樂的朋友視頻聊天,他是囚牛樂隊主唱。多次參加了迷笛音樂節東海音樂節朱家角水鄉音樂節上海爵士音樂節。聊天內容的核心是這樣的:在江浙你演出一場也許來了五百人來了一千人,你今天很高興認為自己挺牛逼的,自己做的音樂挺牛逼的,底下的觀眾也挺嗨的。然而并沒有任何卵用,你還是在一段時間之后被人們遺忘。而在北京愚公移山江湖DDC疆進酒等酒吧演出一場,也許臺下就來了三五十人,但其中就有摩登天空的人,就有認識沈黎暉的人,就有認識高曉松的人,就有劉歡的好朋友,就有張帆的基友,你賣力演出,用心唱歌。某一天你就能莫名其妙接到一個電話,來自于這些人,來自于這些人的秘書,來自于這些人的朋友。你可能就被摩登天空簽了,可能被張帆簽了,可能被劉歡邀請上中國好歌曲,可能被沈黎暉叫到辦公室聊你的音樂理念。這是區別。這也是文藝青年們更愿意北漂而不是滬漂的原因:情懷!機會!他完全認可。音樂人在商業時代是愿意被商業化的,連嘻哈歌手都去錄電視節目火了這就足以說明一切。
回到日常生活,北京的交通是我見過的最操蛋的沒有之一。上海地盤沒北京大,人口數量可能也稍微少一點,但是上海對堵車的描述是你車速到30邁就叫堵車了,北京是真的堵車到半個小時挪動三十米才叫堵車。北京的車是可以隨意靠邊就停的,可以在自行車道行人車道隨意穿梭的,膽子大的可以闖紅燈可以壓雙黃線隨意不打轉向燈變道的,除了領導出行,你幾乎見不到交警。在上海你不會見到這樣,每天的早晚上下班高峰期,上海交警幾乎遍布了每個路口,每個紅綠燈人行道。違章停車隨時可能被罰款。違章變道隨時可能被扣分。規矩在那,按規矩辦你沒有怨言。
文化的部分主要交給文化人們去討論。在我這里,北京有文化還是上海有文化是有明確答案的:都有文化!男人娘也是娘文化,女人糙也是糙文化。吃大蒜消毒喝咖啡提神。長安街這個名字和南京路這個名字無非是古人流傳下來和現代人沒動腦子取的名字。這沒區別。而且隨著商業發展,在北京也能吃到上海的湯包在上海也能吃到北京的雜醬面。從兩個城市大部分人民永遠是外來人的身份來說,都一樣。
北京上海,這都不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