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策略是不要示弱。先來看一個案例。1912年羅斯福競選總統,他的競選團隊印刷了300萬張羅斯福的照片,用來制作宣傳冊。結果印刷完成之后,競選團隊才發現他們使用的照片沒有得到攝影師的授權,根據法律規定,他們要支付給攝影師300萬美元的照片使用費。那可是1912年的300萬,相當于現在的6000多萬。不管是重新印刷還是給攝影師照片使用費,都是沉重的代價,面對這樣的情況,該怎么和攝影師談判呢?
經過仔細的分析,競選團隊發電報給攝影師,說:我們將在演講中使用你拍攝的羅斯福照片,數量高達300萬張,這是你揚名立萬的機會,征詢收費金額,速回。結果攝影師很快給了回復,說:最少250美元。就這樣,一場危機化解了。在談判中,如果對方不知道你處于弱勢,那弱勢就不可怕,不要喊出來,不要示弱。
第二個策略,利用對方的弱點來克服你的弱點。想想前面說到的那個攝影師,其實他也不是處于絕對的優勢當中,因為他的替代方案其實也很弱。如果談不成,結果就是羅斯福團隊不在使用他的照片,要再花一大筆錢來重新制作宣傳冊,而他也失去了一個揚名立萬的機會,兩敗俱傷。所以說,在不合作雙方都損失慘重的情況下,雙方都有弱點,這時候就要不斷的強調對方的弱點,以此來說服對方。
第三個策略,是放棄手中僅剩的談判籌碼。這個策略有點反直覺,放棄了僅有的談判籌碼,那結果不就是任人宰割了嗎?其實不一定。比如剛畢業的大學生去應聘,幾乎沒有談判的籌碼,在這種情況下,最明智的選擇應該是停止進攻,轉而讓對方來幫助自己。你可以和老板說,我同意加入公司,也非常喜歡這份工作,同時我也希望您能參考一下和我同樣條件的畢業生,他們的薪資水平,如果能給我一個更公平的薪水,那就太好了,當然,不加工資也沒關系。這種柔軟的身段和求助的姿態,反而能給處于弱勢地位的自己,爭取更大的利益。
第四個策略,通過與其他弱勢方合作,來增強你的實力。比如你的客戶有很多選擇,這時候你處于弱勢,但你的競爭對手和你的處境也是一樣的;老板可以選擇繼續聘用你,也可以選擇解雇你,你處于弱勢,但你的同事也是一樣的。在這種大家處于弱勢的情況下,弱勢方聯合起來,比如成立工會組織,就能獲得更大的談判力。
最后一個策略是了解對方實力的根源,然后攻擊這個根源。看一個案例:一家房地產公司等待政府批文,結果開發商接到某高官兒子的電話,說要只要讓他參股,批文馬上就能下來。開發商知道可以找法院,或者更高級別的官員繞過這父子倆,但他們的公司在三個月之后就要上市,如果不能按時拿到批文,股價就會下跌。在這種情況下,開發商的策略是,向媒體公布批文可能延期的信息,并且公布一系列的文件,來證明自己公司的實力,讓投資者保持信心。這樣做的好處在于擊碎了高干子弟的談判力,他的談判力來源,就是能在開發商上市前造成損失,而信息的公開,能消除這種能力。
最后總結一下,處于弱勢中的談判,有五個策略。第一是不要示弱,在對方不知道你底牌的情況下,弱勢不可怕。第二是利用對方的弱點來克服你的弱點。第三是放棄手中僅剩的談判籌碼,改進攻為防守。第四是通過與其他弱勢方合作,來增強你的實力。最后一個策略是了解對方實力的根源,然后攻擊這個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