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超過1000本?這種人大多頭上長犄角,身上帶鱗片,光從外表看,一般識別不出來。然而,靈魂脫胎換骨后,卻留下很多的蛛絲馬跡。
因為自小就浸泡于讀書的圈子,故此滿腹詩書的人見得多。在我看來,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其一,興趣沖浪,洗滌靈魂
說白了,這種人就是隨心所欲,想讀什么就讀什么。
某些人對閱讀有極大的誤解,以為讀書就像吃仙丹,立馬看到功效才好。若是讀多了書卻沒有換來車子、房子、票子,他們便以為:讀書沒用。
甚至取笑讀書的人說:讀書讀傻了。
其實,就我個人經驗而言,越是用不上的書,越是看不到結果的書,才是靈魂最適合的滋養。
書籍給人帶來的驚喜,就像一個人行走在漫無邊際的荒野,忽然烏云裂開,灑下一線光。
都說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而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如何培養出有趣 的靈魂?簡單,讀書呀。
有人外表時尚前衛,肚子里卻一包雜草。無論談論什么,這些人都有本事扯到一件事情上面去:帶顏色的段子。
這種人還覺得自己“見識廣博”,活躍氣氛,殊不知卻把自己的無知和淺薄暴露無遺。
還有的,因為讀書少,見識不夠,經常從自身特殊的經歷,得出普遍性結論:比如,女人不如男人聰明,城市里的女人愛慕虛榮吃不得苦,再或者他家女朋友不肯跟他過一輩子,張嘴便說:女人虛榮。
真正的好書不教你蓋房子,不講如何賺錢,也不談升官發財,然而,卻像甘泉,洗滌靈魂。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這種境界。
書讀多了,靈魂自然脫胎換骨,丑小鴨晉級白天鵝。
這種人也許工作普通,或者職位不高,又或者外表尋常甚至潦倒,然而,讀了1000本書,靈魂卻能在暗夜里熠熠生輝。
“大隱隱于市”,這種憑興趣讀書的人,在沖破1000本大關后,就像鬧市里的智者,將枯燥化為趣致,將無聊升華為洞見。
讀書,對于這種人,就像生命里的鹽,沒有書,人生便沒有滋味。
其二,一門專精,行業大拿
曾經遇到過兩個“怪人”,都是一等一的行業大拿,公司里無法缺少的核心人物。
某君姓錢,當會計。一天到晚,喜歡搜集各種行業技巧方面的書,比如做賬技巧,合理避稅,報賬策略等等。
有一回幾個同事去到他家一看,整個客廳的四面墻,全部打成了書架。上面擺放的,都是跟會計有關的書籍。
整個公司上下幾十號人,都年輕力壯,薪水偏低。此君年過45,卻工資奇高。他跟老板關系不鐵,也沒有什么特殊背景,就是憑著精深的本事混世界,誰也不敢小看他。
還有一位仁兄,對各種白酒如數家珍,據他自己說,雜七雜八,關于酒類的書,他讀了起碼有3千本。
此事七彎八拐,傳到一位編輯的耳中,遂請他寫了一本關于酒的書,然后大賣,然后年年翻印,年年拿版權費。
奇就奇在,此君卻滴酒不沾,憑其他人如何勸,照舊巍然不動。
終于有人忍不住追問:對酒這么感興趣,為什么自己不喝呢?這不是失去了“實地考察”的機會了嗎?
他推一推眼鏡說:“酒這個東西,一旦沾上,就很難戒掉”。與其出乖露丑,搞得家宅不寧,不如不喝。
讀書,對于這種人,就像郭靖偶遇降龍十八掌,就像張無忌結緣九陽神功,從此產生了雷火般的絢爛。
三 追求個性,表達人生態度
有人喜歡呼朋喚友,縱酒高歌,有人偏愛小橋流水,安然度日,也有人整日焦灼,被內心的困惑折磨。
這類人,喜歡思考,尋找生命的意義,探索靈魂的歸宿。
比如,那個著名的靈魂拷問:你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這一類思考,非讀書無法找到答案。
做一個有趣的人,培育有趣的靈魂,未必只有讀書一條路。做個行業大拿,也能有其他辦法。
然而,一個人的靈魂無法安放,個性無法釋放,卻是比沒有車子房子還難受的折磨。
跟朋友交流?未必遇到知音。千年之前就有人感嘆:相識滿天下,知心無一人。
向人請教?
各有各的煩惱。
唯有讀書,方能體驗現實里無法經歷的“如果”和遺憾。看別人悲歡離合,閱世間的滄桑起伏,就像過了自己沒法參與的人生。
跟古人隔空對話,細觀陌生人敞開的心扉,尋尋覓覓,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同類。原來,自己 的個性并不是奇怪的存在,這個世界的其他角落,依舊有我的同類。
感到這一點時,靈魂便舒展了,焦灼得以安放,而心不再流浪。
對于這種人,讀書,就是釋放自我的個性,表達自己對于人生的態度。1000本?少了。哪怕要讀10000本,為了尋求人生的答案,他們也會跋山涉水讀完。
【喵君點評】
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人的智商有七種。簡而言之,我們了解世界、解讀他人的方式總共有七種。
讀書,只不過是七種通道之一,并非全部。
然而,讀書卻是一條絕無僅有的捷徑。
讀了1000本書,也許性格會變得奇突,也許行為從此落拓不羈,也許成了別人眼中的異類。然則,無論哪種結果,都不可能平庸一生。
關注@王小喵讀書,陪你一起讀書,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