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早上看了被討厭的勇氣有種一氣呵成的感覺,理解的還不夠深刻,昨天下午到深夜一口氣看完了日劇被討厭的勇氣,讓我不得不對于生活有了新的思考。晚上半睡半醒的樣子居然做了一個夢,夢里我變成了日劇女主人公蘭子,發生了什么我不知道,就一直在劇情里很忙碌的樣子,好像重獲新生也像掌控了一切。
單從劇情情節和每次案件來說,我是很喜歡的。跌宕起伏,環環相扣。當然也特別喜歡蘭子每次找到突破點時候思考的樣子,還有就是結尾她不顧周圍人眼光,一個人大快朵頤吃甜點的樣子是最讓我喜歡的。現實中很多時候我也如此一般。我還是佩服蘭子她用自己生活方式踐行著阿德勒心理學的思考方式。
看完日劇,讀完書籍,我好像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書上的觀點,讓我有一種共振的喜悅。我需要梳理一下書籍和電影的重要點。
關于目的論
佛家一直主張的是因果論,種善因得善果。它是為了強調我們投身為人,應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果每個人一支依賴原因論,那么很多時候我們的態度不免變得消極,不想改變,美其名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以很多以為順其自然到最好,這其實給自己尋找的心安理得的借口。依然在接下來的生活按部就班千遍一律的重復每一天,當死去的時候才發現好像從來沒有好好活過一樣。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心理創傷是原因論的典型,你之所以痛苦是因為過去的事情。所以我每次固執的認為自己內心毒素太多,業力所羈絆,認為業障很深,非也!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其實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我們選擇的結果,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活著。憤怒都是我們捏造的,有時我們會為了大發雷霆而制造怒氣。每個人的不幸,都是自己選擇的。想獲得改變的方式不是讓別人給予你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自己而是更新自己思考方式。當然,很多人無法改變,從目的論來說,是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被討厭的勇氣是告訴我們,去把心打開,讓勇氣走進來!哪怕做一個被討厭的人,你也是很幸福的!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讀到這一點又讓我想到惠能留下的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煩惱即菩提,而這一切來源于何處?很多時候是我和自己,我和別人,我和社會的關系,而追隨我和自己的關系其實也是我和這個世界的關系。如果假設我只在我一個人的宇宙之中生存,我還有煩惱嗎?
書中接著說我們的自卑情結只是一種借口,這讓我想起中學時代學到的祥林嫂,用自己的不幸來顯示自己的特別,用這一點甚至可以變成武器保護自己。真正的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于和理想的自己比較。
最喜歡書上的一句話和蘭子說的一句話
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這不是我的課題!
接著哲人和青年探討了關于自由的理解。哲人說自由是被別人討厭。
毫不在意別人評價,不害怕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也得不到自由。
追溯人際關系終極目標是共同體感覺。這讓我想到干了42年退休老警察的恐嚇案件,一直以來別人以為蘭子活在自己的世界自以為是,可是在自己和集體命運捆綁在一起的時候,我看見了獨來獨往的蘭子也活在共同體價值下。后來蘭子在給面包店婆婆一籃花讓我很觸動。共同體感覺是幸福的人際關系的最重要指標。
如何讓幸福可持續啦?那么從這一刻起,就能變得幸福,每個當下不糾結,有甘于平凡的勇氣,也有改變的決心。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剎那間,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而當我敲完這些字你讀完我的碎碎念,都成為了過去。重要的是需要你去感知這一剎那你的念頭是什么。
走在探索生命的真相這條路上,我不知道我追求的是什么是有意義,還是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內心深處我確定的是人生意義都是自己賦予自己的。無論是壞人所做的偽善,還是好人一直奉行的善。善惡都不過是我們這個三維世界的概念而已。離開這個三維空間,什么也不是。
這本書和日劇很有意思,以饗讀者。碎碎念完畢!
愿我們都內心生長出為自己而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