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式的幽默感與辛辣的諷刺作為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與方法,其內涵與意義往往能夠使人在捧腹大笑的過程里思考得更多,《百萬英鎊》便是屬于此類電影。
1953年由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老電影《百萬英鎊》除了讓人在捧腹大笑之余,更多的是看到了當時英式資本主義社會的拜金主義。因為電影,我還特地去看了馬克吐溫的原著的小說。
雖然字幕與影片的圖象都不算得上清晰,但它的劇情確實是喜劇的。雖然沒有卓別林的那種默劇所具有的悲傷感,但它所具有的諷刺意味卻依然深刻。
本片根據馬克吐溫的同名小說改編,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初的英國。一對富豪兄弟用一張面值百萬英鎊的現鈔打賭,看這張鈔票究竟會給人帶來無盡的財富還是只是一張一文不值的廢紙。
美國人亨利因為船在海上觸礁沉沒,他靠給其他船只做工來抵押船票才到了英國。他身無分文、饑餓難忍,很快,他們找到了亨利,并且愿意把那一張一百萬英鎊的現鈔借給他。若一個月歸還之后,他們會為亞當提供一份他想從事的工作。亨利糊里糊涂地接受了。
當亨利拿著那一個信封去到附近的飯館,點了兩份餐,卻因為衣衫襤褸的形象而被服務生誤以為沒有錢埋單。當他把富豪的信封打開之后,看見那一張現鈔之后,眼睛頓時瞪得圓圓的。他把它遞給服務生,服務生以為自己眼花,特地找坐在隔壁的人鑒定,因為沒有那么多錢可以找給他,就等于亨利的那一頓是免費的。臨走時,還附送一句,謝謝紳士的光臨。
從飯館出來之后,亨利的那一張現鈔被風吹走了,為了取回它,他狼狽地跌撲倒在了地上,西裝上的口袋破了一個洞。為了改變衣衫襤褸的形象,他走到一家服飾店,想要買一套現成的衣服,中途的待遇與飯館的對待一樣,他們總以為亨利沒有錢買衣服,試圖打發他從后門走。直到后來,他再次拿出那一張現鈔,希望對方找錢給自己,但是,當店鋪里的師傅看到這現鈔卻變臉地說剛剛挑選的衣服做工太粗了,建議他買其他的,還關心地問他有沒有住的地方。老板把他介紹到富人的公寓里住下來,在那里,亨利認識了很多上官貴人,上流社會的公爵、夫人等等。
一夜之間,亨利成為了媒體報紙爭相報道的衣著古怪的百萬富翁。漂亮的姑娘為了認識他,互相爭風呷醋,為此亨利邂逅了英國美麗女子西伯牙,并與其雙雙墜入愛河。當他回到房間里的時候,他才明白從天堂跌倒地獄的感覺。
他驀然醒覺,自己已經債臺高筑,于是他想要逃走。當我們以為他的人生跌進谷底的時候,可是事情的轉折便開始了,他認識了一個勞埃德,此人以亨利的名義為金礦作為擔保,股票開始上漲。許多人也跟著大潮流買了這只股票,他們看中的,是亨利的這塊金招牌。公寓的服務員跟亨利開了個玩笑,把那一張百萬英鎊的現鈔藏在了地毯上。很多人對於亨利是否真的是百萬富翁而提出了質疑,因為亨利拿不出那一張現鈔以證明自己的身份,所以他的信譽一瞬間跌到了谷底。為此,因為付不起酒店的費用,工作人員試圖把他趕出酒店,只能把他的衣服等東西一起搬走,因為這件事的發生,讓股票開始大跌,許多入股的人們都指責亨利在坑騙他們。
亨利不斷地替自己解釋,他希望別人能夠接受他的解釋。最終那個捉弄他的服務員把那一張藏在地毯的鈔票拿出來,并且大聲地高呼找到了。一個月到期之后,富豪回來,亨利把那一張現鈔還給了他們。故事,到此結束。
這是一個看似很荒誕很不合常理的故事,但馬克吐溫把它表現得非常的幽默。而且在這部電影里,幽默感充斥著每一個鏡頭,例如當初亨利在下水道的地上看見一個梨子,想要撿起來吃下去的時候,旁邊的人在不斷地路過。從飯館里出來,那一張鈔票被風飛走的那一刻,他為了取回它,不禁把衣服弄破了,甚至還跌倒在路上。
這些幽默感,體現在亨利的身上是如此的恰如其分,那一張一百萬英鎊在此時此刻對於他來說,就是一根救命稻草。也許,他也不會想到,這一張英鎊會讓他經歷了一系列的奇遇。下飯館不用錢,去買衣服也經歷了從冷眼到熱情招待的轉變。
從最初的“古怪穿著”的百萬富翁到“被人指責”的騙子,如此的轉變,其實從層面上來說,他們看到的是亨利身上擁有的那一張現鈔,如果沒有那一張現鈔,亨利的身價肯定大跌。而且,他們會把他看成是乞丐般的流浪漢。
電影里通過鏡頭里的影像,透過當時的時代背景,用虛構的故事、荒誕的情節,試圖挖掘更深刻的意義——資本主義國家的拜金主義。有錢就得到所謂的上官達人的尊重,沒錢就遭遇到白眼。有句話,我們常常掛在嘴邊:“錢不是萬能的,沒錢就萬萬不能。”而《百萬英鎊》這部電影就能夠鮮明地體現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馬克吐溫透過強烈的幽默與辛辣諷刺作為結合體,來揭示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乃至人們的丑惡的一面。透過塑造亨利亞當這個窮小子的形象,諷刺了當時英國的拜金主義思想,從本質上揭示了金錢對於人們的思維與心靈上的扭曲。我們或許會驚嘆于馬克吐溫對於金錢社會的洞察如此深刻“一切向錢看”也會反思金錢對於整個社會所存在的意義。
電影最可貴的地方是,透過影像與時間的展示來表達更多的意義和內涵。如果影片中沒有出現兩個富豪為了打賭而讓亨利去試驗這張現鈔是否有用的話,可能就不會衍生出亨利可以透過這張現鈔來賒賬的生活細節。諷刺在電影的鏡頭里隨處可見,例如他跌倒的時候,走過的一名英國婦人就說了一句:“這人真滑稽,規矩點?!痹囅胍幌?,在像亨利在當時貧困潦倒的環境下,不過希望的是通過一份工作來攢錢,以此在英國立足。當他走到救助站的時候,工作人員問他有沒有東西可以用來抵押的,他回答沒有,因此,他沒有得到了想要的工作機會。
雖然這個故事發生在英國,其實我認為,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環境下,這種“一切向錢看”的思想是共通的,盡管電影通過荒誕與虛構的人物情節來鞭撻了金錢帶來的罪惡感,以此表達出金錢除了扭曲人物的心理與對他人的看法之外,對於金錢的定義到底該如何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古巨基早些年有一首歌叫《錢錢錢錢》。填詞的林夕曾經表示過,這首歌他想表達的是錢會令人成為它的奴隸。而貧富懸殊的環境底下,金錢是否萬惡之本源,似乎不是在這里考究的地方。曾贊頌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到底“有錢”是一個如何的具體概念,是買到你想要的東西,滿足你的欲望,還是說你的錢可以使你得到精神上更大的富足?
其實,我們不該虛偽到拼命地數落錢財的不好,前提條件是:你要取財有道,這個道理,是應該要好好地思索的。道,它所建立的環境要與你的工作能力掛鉤,至少,所謂的報酬能夠讓你不要挨窮餓,賺得每天的溫飽,其余的再另當別論。
社會的高度發展,物質文化的進一步提升,多元化的生活環境總是能促使更多的產業得以發展起來。對於金錢的概念,應該要建立在一個正確的認知之上,盡管不同的社會制度往往衍生出不同的價值觀,且在不同的價值觀上,直接或是間接影響每一個人對於金錢的概念。
電影濃縮了很多小說里面的內容,除了諷刺與幽默之外,觀眾似乎還能夠透過電影看到當時英國社會的某些生活環境。貧富懸殊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人對於金錢的高度渴求,亨利當初想要通過工作來賺錢,設想一下,如果當初富豪們沒有出現,在如此拜金的社會下,他能否找到工作呢?答案顯然易見,自然是不能的。因為他沒有可以抵押的東西,雖然抵押涉及的是一個人的信譽問題,但所謂的救助站看到的是亨利沒有可抵押的東西,所以便拒絕幫助他。
最諷刺的是,當他換了一套新衣服去到大使館的時候,他表示曾經于一個禮拜前來過,對方問他為何沒有人告訴自己。從當時的社會環境看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國家,除了靠金錢去衡量人之外,還要看他身上的衣著相貌。所謂的衣冠不整,也許是形容如此的人,但相反的,既然是救助站,為何要看他是否衣衫不整呢?外貌和衣著雖然能夠從側面反映一個人的精神,若是他真的有困難而前往救助的話,為何要對他的衣著產生一定的偏見?
也許,亨利在經過這次奇遇之后,他收獲的是與金錢之外的東西。至少,他明白到了“錢不是萬能,沒有錢就萬萬不能”的道理。對於社會隨波逐浪乃至人生路上的各種貪嗔癡,都應該要有個“度”這個“度”是一把尺,要用它來量度自己內心的渴望與欲望,越過了,就應該控制住,而不是讓它不斷地膨脹發酵。
《百萬英鎊》通過美國人在英國的經歷來諷刺拜金主義之下的社會大環境,以及人們對於金錢的無止境的渴求,一切往錢看,有錢就能融入上流社會,沒錢別人就把你當成乞丐來看。錢財乃身外物,雖然李白有詩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流傳于世間,細嚼之下再去細細地體味,便是“必須靠雙手作為搖錢樹”才能立足于世間。
盡管在如此社會之下,錢的確能生錢,但要看清前提條件到底滿足于現狀與否,若是自身的條件不足以能夠做到如此地步的話,最好能夠靠自己的雙手勞動來獲取金錢,取財需要有正確的道,才謂之道。若是道都行差踏錯的話,再好的財亦是旁門左道的。
無論社會如何變遷,世界是一個不斷前行的巨輪,我們都應該靠自己的勞動而去賺錢正當的金錢,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即使再卑微,自尊與自信作為人的一種重要品質是不能丟的,即使是窮人也是有風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