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茂腔戲曲情有獨鐘,不光是茂腔我從小耳濡目染,而且它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和保留特別重要,去看戲就是要捧場和支持。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時文化事業很火熱,人民公社有文化站,村里有文化負責人,村村有劇團,或者是唱京劇,或者是唱茂腔。當然,茂腔劇團多一些,它是我們老百姓的戲曲,是地地道道的鄉村味道。
在我二十幾歲時,農村還是很多喜歡聽茂腔戲曲的人,有錢的家里買一個錄音機,再買幾盤錄音帶,然后在閑暇時間反復地聽,有的人甚至興致來了還學幾句。聽茂腔成了農村茶余飯后的主要消遣,三五個人聚在一起,一聽就是兩個小時,豐富了她們的文化生活,還加深了鄰里之間的感情。
我爺爺和父親都是茂腔戲迷,每次都是去鄰里家聽戲,我就想如果有一臺自己的錄音機,老人們就不用東竄西跑了。后來我畢業了,發了第一份工資,又借了一部分,買了一臺雙卡錄音機,滿足了老人們的要求。一臺雙卡錄音機既可以播放,又可以把好聽的戲曲錄下來,不用去借鄰居家的。
近幾年,茂腔戲曲漸漸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甚至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我們五蓮有茂腔戲。錄音機也慢慢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不再是聽茂腔的主要工具。
最近五蓮縣石材協會成立了山前新時代茂腔劇團,聘請了部分茂腔演員,使我們的茂腔又回到了人們中間。暑假期間,他們連續演出多場劇目,我聽到這個消息,特別高興,每天晚上都去聽戲。演出劇目都是有教育意義的,不光是欣賞了茂腔的唱腔之美,而且還受到了教育。
我最喜歡的劇目是《姊妹易嫁》,說的是姊妹兩人,大姐從小許配給了毛姓人家。毛娃進京趕考,高中了狀元,回家省親時去迎娶大姐。為了試探大姐是否變心,就偽裝成了落魄模樣,大姐發現沒中以后,立刻變心了,就是不嫁。她們的爹最后沒辦法,讓妹妹代替姐姐出嫁。后來姐姐發現了想反悔,但是已經晚了,毛娃把妹妹娶回家了。這部戲演員演出水平高,整部戲充滿了喜慶的氛圍,讓觀眾在欣賞之余,接收了教育。
今晚上還演出,繼續去看戲。愿我們五蓮的非遺劇目越來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