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個地道的曬娃族,但是我的生活圈子早已被孩子的吃喝拉撒所填滿。
看過一副很形象的漫畫,當了媽的很多人,包括成功晉級母親一職的我,都在不同程度的犧牲著自己的空間。化妝時間、閨蜜聚會、生日party、結婚典禮,有我的地方一定有個娃在旁邊咿咿呀呀,有娃的地方也一定在不遠處就有她的親娘……就連逛個手機某寶都要先去看看有沒有秋季寶寶新款。這就是我,一個普普通通的媽媽,一個為了孩子每天嘮嘮叨叨的女人。在我眼里,我是親娘,貌似只有我才會讀懂這個涉世未深的小家伙,她餓了飽了,她困了累了,她的一舉一動在我看來離開我這個媽媽都不會被其他人一眼看透。沒錯,我練就了一份真功夫。從早上睜開眼睛開始,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臉,整理背包,外出游戲活動……我從來沒有在其他哪件事情上看到如此高效率的自己。不得不說,是這個小生命的到來,讓我在不停忙碌之余,遇見了另一個自己。
也是因為角色的轉變,我開始越來越矛盾。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都長出8顆牙齒了,而我家孩子只有4顆呢?為什么別人家孩子會說很多話了,而我家孩子依然只會說一些簡單的稱呼呢?為什么,為什么……當然,還有怎么辦。比如說孩子突然拉肚子怎么辦?孩子最近愛動手打人怎么辦?孩子缺鈣缺鐵怎么辦?……我幾乎從早到晚混跡于各大母嬰論壇,度娘早已被我翻了個底朝天,與其說我在求知找答案,倒不如說我想找一個心理安慰,證明孩子一切的行為舉動都是正常發育的必經階段,沒有必要誠惶誠恐。
真難以想象,我姥姥那一輩人每個家庭都有好幾個孩子,而且年齡相差無幾,他們是怎樣客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把孩子拉扯大的呢?
看到了嗎?我用了"拉扯"一詞,而不是"養育"。記得姥姥講過,那個年代物質生活匱乏,孩子又多,作為父母的他們往往都是既要干著體力活補貼家用,還要抽時間照看孩子,而這種"照看"就是上面所講的"拉扯",宗旨是別餓著肚子,別凍著身子。也不乏有些實在困難的家庭為了生計只得將孩子鎖在家里,留下幾個窩窩頭,就是一天的伙食。
現在則大有不同了,各國的教育專家提出很多有利于孩子成長的理論和實踐方法。可謂是浩如煙海,多到我們作為父母已經逐漸出現選擇性障礙。因為除了各家集大成的理論不同之外,市場也插了一腳在作祟,很多根本看來謬論的教育思想也成為書店和網絡的"推薦圖書",想想真是害人不淺呢,這不就是當代的精神鴉片嗎?!孩子的成長關乎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千秋偉業,真的需要全社會的付出,而不單單是母親的關心和教導。正確的養育,包含教養、營養和培養,一定是通過每個原生家庭,通過每個社會群體的共同努力才能推進的。
老一輩人用"窩窩頭"撐起了中國的天和地,用我姥姥的話講那就是做人別太嬌氣,不好。我聽后經常都是呵呵一笑,想去辯駁,卻看著老人家滿臉確定的神情而打煞了我自己的開口講話的全部力氣,剛要張開的兩扇唇一下子緊緊合上。
千禧年之后,我們迎來了大批新生兒隊伍的集合,也迎來了母嬰市場的走俏。用"窩窩頭"拉扯孩子的方式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豐富的養料---"DHA"。
80、90后的年輕爹媽大多數都已修煉成親子教育專家。拿我來說,不講精通,也算涉獵極廣,正在學習正面管教和早期英語啟蒙課程,并且最近在為自己全新的領域"營養學"而開疆拓土。養孩子,真不僅僅是體力活,更是一項費腦細胞的無休假無大綱無重播的"三無"勞動,它一邊牽扯著新生命的未來,另一邊牽動著整個家族的悲歡。對于孩子,我小心翼翼,甚至杞人憂天,因為我知道如今令我們這些年輕爸媽分心的事物太多了,忙著回微信、手機不離手,聚會排成隊、酒桌喝撂倒,外出機會多、轉眼孩子跑,工作太繁忙、錯過接送時間了……誘惑太多,壓力太大,我常常要去檢查一遍開水壺擺放的位置,常常要看看孩子的手心里握著什么東西,睡覺前要多次查看窗子是否關好,孩子身邊有無遺落較硬的玩具……似乎只有這樣,我才會感覺心安。我查資料,我與其他媽媽互相溝通交流心得,為的就是始終保持自己擁有最新鮮的血液,盡量讓自己的每一個行為舉動都配得上做孩子學習的標桿。我不要因為目前"全職媽媽"的頭銜而讓自己脫離豐富多彩的世界,孩子需要各種"DHA"獲取營養,媽媽也一樣,更多的精神汲養(即精神態度)會影響一個原生家庭的走向與發展。
說到這里,我想強調,是不是正在吃"窩窩頭"和"DHA"實際上只是物質生活不斷升級的一種外在形式,人需要補充營養,更重要的是家庭也理當如此。這與家庭的貧富沒有直接關系。
想起前段時間看到的一篇報道,一個男孩子的父母經常因為瑣事爭吵甚至大打出手,而且對待孩子的教養觀就是無限制的滿足其物質要求。起初孩子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后來因為經常受到其他高年級孩子的欺凌而又得不到正確的幫助(他的父母警告他要打贏施暴者,否則不允許回家)便改變了他的性情,終日以打架為樂,荒廢學業,到最后不能自控惹了大禍。另一個故事呢則恰恰相反,它發生在我身邊。附近小賣部的老板是一對五十幾歲的夫妻,過去的生活雖然貧困,但是兩個人踏實肯干,和和睦睦。家里三個孩子從小都耳濡目染,積極向上,學習一直很好,高考時三人都出色的考上北京上海等名校,現在的生活也是錦上添花。
這兩個小故事很鮮明的告訴我們,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多么關鍵和重要的作用。當父母只懂得一味地給予并不適合孩子的"DHA"時,那效果還遠遠比不上"窩窩頭"來的實在,甚至連"窩窩頭"都比不上。
一瓶好的"DHA"應該是質量上乘的,純度較高的,而不是價格被哄抬很高,質量卻憂心忡忡。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崇拜北歐教育,當我們把眼光緊緊盯在令我們稱奇的學校硬件設施,校園環境,教室陳設時,我們忽略了別人家的大環境,即家庭教育,真正的有爸爸有媽媽參與的教育,完整不缺位的"DHA"教育。好像別人家就沒有男耕女織,就不需要男人為了應酬撇下妻子孩子,也不需要女人為了孩子一頭扎進搖籃里。
再請出我姥姥。過去中國的家庭教育目標是吃上飯萬萬歲,別奢望看到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嬉戲或者親子閱讀的畫面,那是做夢都夢不到的。一切受條件所限,終日聽到的是母親彎曲的背上弟弟妹妹哭鬧的聲音,看到的是父親趕工回家后黝黑的臉,黑的似乎只能瞧出一口還算白的牙,還硬擠出一絲笑以來表達對兒女們的關愛。偶爾也會因為母親背后談論鄰居張二狗家娶不上媳婦被嚴肅的父親訓斥一頓。就是這種平凡的每天能夠生產出無數瑣事片段的60年代,因為父母的勤勤懇懇,即使只剩下大蔥就窩窩頭,小日子過的也是有滋有味。
說了這么多,我有些被自己的"窩窩頭和DHA"理論繞昏了頭。有點懷疑是因為做了媽媽之后,腦容量變小,已經很難承載如此多的真情實感。但不管怎么寫,我們都在"家"里轉著,我們這一輩子心心念念的離不開一個"家"字。父親母親是一個家中的兩扇門,孩子回家,必須先打開這扇門,而孩子手中的鑰匙,則是父母親自給孩子配帶的。
我們總會給孩子立下規矩,用我們的思維去衡量他們的世界。殊不知,我們做的最多的只有陪伴,只能是陪伴。未來的路很長,需要孩子親自去丈量。
在女兒兩周歲生日那天,我寫下這樣一段文字,"寶貝,很高興與你相伴又一年,感謝你的成長也讓媽媽再次讀懂生命的真諦。未來,你會遇見這個世界的更多精彩,也會發現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公。無論怎樣,請做個積極樂觀的人,堅持自己的立場,做自己世界的主人。爸爸媽媽永遠是你身后的家!"。與你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