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自1970年9月約旦國王侯賽因將阿拉法特和巴解組織逐出約旦后,巴解組織開始把黎巴嫩當作發動對以暴力襲擊的大本營。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1972年9月對慕尼黑奧運會發動的襲擊。
2.1976年7月4日,以色列特種部隊飛到烏干達恩德培,成功解救了一架被劫持的飛機上的人質。
3.阿拉法特以黎巴嫩南部為基地,不斷向以色列北部的平民發射火箭彈,目的是要讓他們的生活苦不堪言。
4.1982年6月6日,以色列發動“加利利和平行動”,又稱第五次中東戰爭。
以軍用了不到20天就包圍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然后開始談判。
9月1日,巴解組織終于放棄黎巴嫩,潛逃至鄰國和北非各國,隨后戰爭結束。
5.貝京入侵黎巴嫩的戰爭讓以色列陷入泥潭。暴力活動所產生的權力真空逐漸將這個國家變成真主黨的基地,對以色列構成更嚴峻的武裝威脅。
6.1979年,伊朗通過革命讓阿亞圖拉們掌權,這對中東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伊斯蘭主義迅速填補了中東的權力真空。這代表了宗教純粹主義和政教合一的趨勢。
7.1988年,哈馬斯成立。該組織的核心宗教義務就是將歷史上的巴勒斯坦全境從“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占領”下解放出來。
哈馬斯成立時所制定的憲章在內容和語調上公然反猶。
8.幾十年來,以色列的占領和六日戰爭的失利讓巴勒斯坦人心生怨恨,“因提法達”抵抗運動正是怨恨的劇烈爆發。
許多以色列人開始明白,只要以色列還控制加沙、約旦河西岸以及在那里的幾百萬巴勒斯坦人,實現和平就是天方夜譚。
9.以色列成立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鄰國就夾在兩個超級大國的博弈中間。
1989年底,柏林墻倒塌。1991年,蘇聯解體。于是,猶太國將要接受建國以來最大一批移民——蘇聯移民的涌入。
10.以色列大批接收埃塞俄比亞猶太人的行為向全世界證明,猶太國拯救猶太人的使命超越了種族和膚色。
一行精華: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發動“加利利和平行動”,又稱第五次中東戰爭。
9月1日,巴解組織終于放棄黎巴嫩,潛逃至鄰國和北非各國,隨后戰爭結束。
以色列成立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鄰國就夾在兩個超級大國的博弈中間。
觸動,反思,改變:
第五次中東戰爭是以色列又一次的先發制人,效果也和之前一樣立竿見影。
但是,從戰略上分析,戰爭的性質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之前獨立戰爭和西奈戰爭等,都是為了爭取名分或土地,是要活下去,是求生存。而第五次中東戰爭的目標則已經變成震懾敵對勢力,是要活得更沒有打擾,是求活得更好。
別小看這一點點差異,它導致了這次戰爭雖勝猶敗的結局,或者說,這樣的目標本來就不可能通過戰爭實現。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由于歷史、民族和文化,對以色列猶太人的不共戴天,不是靠一兩場展示強硬的戰爭就能化解的,反而如同火上澆油,愈演愈烈。
只要不可能實現種族滅絕,這樣的對抗就將永遠持續下去,只不過表現形式會發生變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