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后,我給父親的手機上轉了600元,備注上:祝媽媽母親節快樂!然后給媽媽打電話,媽媽一接通電話就說:芳,一早打電話有啥事?(聽著聲音像是在外面忙著)
我:媽,今天母親節,一早給你打電話祝你母親節快樂。
媽媽開心地說:哦,今天母親節啦,誰哪記得呢。我現在去上街的路上,到橋上啦 。
我:哦,你這一早都上街啦?
媽媽:天天上街呢,現在去買點雞蛋。
我:行啊,我剛剛給我伯手機上轉了600元錢給你,今天母親節,我沒在你身邊,你看需要啥,喜歡啥,想買啥,記得買回來。
媽媽笑著指責:唉呀,你給我轉600塊錢干啥,我又不缺錢花。
旁邊跟媽媽一起上街的奶奶說:轉600太少了,多轉點……
其實我也聽到了,媽媽咯咯的笑起來,問我:聽到你花奶怎么說了嗎?
我笑笑說:那你倆去上街吧,中午我再給你打電話。對于身邊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人我們要懂她話里的意思。
掛完電話,我給父親的手機上發過去信息:伯,早上好!剛才跟我媽打電話了,她去上街的路上,今天母親節,我發個紅包給她,代表女兒的小小心意[愛心]這么多年我媽也很辛苦,希望你和她以后都健康快樂[玫瑰]
父親回復信息說:一個問候就可以了,心情到就行,自已的親兒女,花錢沒必要……一看到花錢二字,我就莫名的傷感:我從小到大就是在這樣一個老實本分的農村家庭長大,過好平淡的生活就是幸福,父母也從來沒有想著要有點生活的儀式感,沒想著表達愛也不會接受愛。從小看著左鄰右舍的兒子、兒媳甚至女兒會跟父母爭吵、打罵,看著別的家庭上演出的故事,對比著自己的家庭——奶奶雖然中風了半身不遂,但父母從來不吵不鬧,每天做好飯先裝好一碗讓我給奶奶端去。這讓我覺得孝順老人就是不給她找氣受、不跟她吵鬧,給她吃給她喝就行了。
第一次聽聞母親節是在我十幾歲的時候,有一天下午跟媽媽在田地干活,鄰地的大娘到田地的時間比較晚,媽媽跟她打招呼說今兒咋這么晚來?大娘說大女兒(當時大媽的大女兒在南方打工)打電話回來,說今天是母親節,接了半天電話。媽媽說咱農村人都不知道啥時候是母親節,也沒空過這么多節日,當時我就在媽媽身邊,也沒有跟媽媽說一句媽媽祝你母親節快樂。我就是一個這么不會用嘴表達只想著幫媽媽多干點活多分擔點家務就是對她最大的愛對她最大的匯報。第二年的母親節,大伙又一起在田里干活,這次大娘的女兒沒打電話,大伯喜歡帶著個聲音機,一邊在田地干活一邊聽新聞。等他歇息的時候跑過來跟大家說,今天是母親節呀,聽聲音機上說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就是母親節。大伙都說誰知道呀,我們天天干活哪知道幾月幾日星期幾,這都是城里人才過的節日,就這樣我也就誤認為很多節日農村人不過,城里人才過。
再后來出門上學,出來工作了,就再也沒有遇上母親節能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農村人也慢慢知道了傳統節日外的其他節日,每次節日我會給媽媽打電話,祝福她節日快樂。剛開始幾年媽媽說農村人都不講究,后來打電話多了媽媽就接受了,媽媽一天天變老,但思想沒有老去,她不再說農村人不過這節日啦 。可是我卻未能陪伴在她身邊跟她一起過個母親節。
畢業后便漂泊在外,對父母有很大的虧歉。所以平時父母用的我都及時買好寄回去了,逢年過節的有時候寄禮品,有時候寄衣服。這兩年隨著父母年紀的增大,一再要求不要寄衣服禮品了,八十年代的一件衣服就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所以寄得多了又從來不扔,媽媽說衣服堆成山了,不能再寄了,還有一個原因可能也是寄的衣服合了我的眼光但合不上父母的眼光,所以這兩年,春節的衣服就等我回去了帶著他們買,平時的衣服媽媽就自己買。思來想去就給媽媽點零花錢,讓她自己買認為有用的值得的東西就行。
有句話說,所有的節日都是為了讓大家不要忘記愛與被愛,有愛也要大聲說出來。我在想二十多年前的媽媽,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用行動愛著家庭、愛著老人和孩子,從不表達,所以就沒想著過個節,沒想著自己也需要愛。現在的媽媽,年紀大了,兒女常年不在身邊,不缺物質,缺的是愛的流動和陪伴,所以媽媽現在很開心過春節的時候,多干點活,多做幾餐飯都開心的不行。家庭教育中說到現在已由物質匱乏時代進入精神匱乏時代,家長要注重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精神需求,老人又何償不是如此呢?
成功日記:
1、中午在家又做了肉包子,跟媽媽視頻的時候跟分享了肉包餡的做法,媽媽夸我包的包子造型好看;
2、給媽媽、婆婆、姨媽都送去節日的祝福;
3、收到大寶在學校發來的節日祝福,感到孩子長大了,除了節日祝福還有一張賀卡和留言;
4、收到彤寶的節日祝福——水果拼盤;
5、今天從午餐到晚餐都跟先生明確說明了一下我需要他幫忙做的事,先生一直陪著我做飯,晚上聽文聰老師課的時候才知道這樣直接具體表達法對男人來說很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