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點團隊黃靜2020-9-6中16堅持分享第418天
什么是順勢而為?順勢而為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做事要順應潮流,不要逆勢而行。
細想一下,事情的成敗原因可以歸結為一個字,勢,順勢而為,如順水推舟,事半功倍;逆勢為之,則逆水行舟,艱難險阻,功敗垂成。
勢是什么,就是一種趨勢,一種方向,一種潮流。順勢而為,關鍵在于一個“勢”字,要有一雙慧眼,判明大勢進退;要有一顆明亮的心,悟達通透。只有看得清,瞅得準,心如明鏡,才會知曉大方向,大趨勢,知進退。關鍵在于一個“順”字,順應,順道,而不是悖逆,逆反。關鍵在于一個“為”字,只有作為才能成就事業,只有作為,才能通向未來。
庖丁解牛也是順勢而為,一名叫丁的廚工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所以解起牛來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作為咨詢師如何順勢而為?
咨詢師只有更好的把握勢,才能幫助到人,幫助到自己。咨詢師開始的時候容易用刀砍骨頭,刀是技術,骨頭是來訪者的問題,往往骨頭沒砍斷,刀也花了。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此時咨詢師更多的只想怎么去改變來訪者,不關注來訪者的情緒,不去感受他的感受,不清楚來訪者的脈絡在哪兒,肌肉的紋理在哪兒,所以找不到合作的機會。硬碰硬不行,此時可以用云手,借力發力,順勢而為,找到來訪者的脈絡,進入來訪者的世界,合作的機會自然到來。
咨詢師可以在哪些方面順勢而為?
一.咨詢前的順勢而為
不屬于咨詢范疇的,不屬于能力范疇的,當事人不愿意的,最好不要接。這樣不是順勢而為,是逆勢而為,有的咨詢師想突破自己,啥咨詢都想接,啥咨詢都敢接,可能費了很大的功夫,效果不好,還會出狀況,出問題。
1.是否屬于咨詢范疇:有的明顯不符合咨詢范疇,違背咨詢倫理。哪些能接哪些不能接,咨詢師一定要知道,需要學習咨詢倫理,學習癥狀學。有精神狀況的不能接,效果差,或者沒有效果。根據情況可以做些輔助工作。
2.是否屬于能力范疇:超過你的能力,接的心驚膽戰的,最好不要碰。可以做超出能力一點點的,做不了的不要碰。接納我們的無能,這不是在否定自己,每個人都是有的地方無能,有的地方有能,把能做好的做好即可。
當然可以嘗試去突破,如果試了之后感覺不好就做自己擅長的。做著做著感受發生變化,也許會出現新的能做的范疇。逆勢會耗時、耗力、耗神、無效。先找到適合自己的咨詢對象,再拓展。
3.當事人是否愿意咨詢:做咨詢助人一定看對方的意愿,一定讓家長給孩子說清楚,征得孩子的同意。不要想著說不定可以呢,逆勢而為,會很糾結,很難受。來訪者并不想做咨詢,何必強求呢?等內耗的差不多了,再來咨詢效果會比較好。家長沒有感覺你試圖勸他咨詢,他的感覺也會很好。永遠不要比來訪者更著急、更智慧、更努力,你急了,你就走的快了,走得快就把握不了他的脈絡,拉著走,他就很難受,就不想和你一起走了。
二、咨詢中的順勢而為
來訪者愿意聊了,應該往哪個方向走由來訪者決定。不是咨詢師認為什么是來訪者需要的,他哪個問題最嚴重,最需要解決,這是按我們的脈絡走。只有找到來訪者的脈絡才能順勢走。就像我們喜歡吃河南燴面,別人非要請你吃揚州炒飯,估計以后你就不想和他在一起吃飯了。就像請熊貓吃魚,東西很好,但是我不喜歡。
所以讓咨詢慢下來,不要比來訪者能,不要比來訪者厲害,不要覺得自己知道問題在哪兒,這樣他就不愿意做更多的溝通。而要問他希望聊點什么?
1.開場
在開場的時候,面對不同類型的來訪者有不同的聊法。如果是游客型,我們就要接納他是游客的狀態,陪著走,一兩次咨詢沒有效果很正常。如果著急,特別來訪者是朋友的孩子,這個時候就容易著急。一著急就想去說服他,教導他,讓他明白一些東西,這樣就聊不下去了,他會感覺跟我們溝通不舒服。
嚴格來說,家長做不了孩子的咨詢師,相對順勢而為,相對符合談話的脈絡,已經不錯了。談話時孩子還沒有說完,我們就去打斷,不等孩子的情緒出來,我們就去講道理,就去要求、指揮、威脅、指責等,因為我們等不及。但是無需內疚,家長的角色就是這樣。
如果來訪者還是不想聊,就聊能聊的。安全與放松是敞開的前提。順勢而為,勢是指規律。不以改變為目的才有改變的機會。理解人性,理解規律。來訪者可能會想:不知道咨詢師是不是媽媽請過來的間諜?會不會教育我?所以可能不愿意說。此時我們要明白:能說是難得,不說是正常。
當咨詢師是和善的,是真誠的,對來訪者不說也接納,不逼迫他說,講保密原則,講來做咨詢是正常人,咨詢不代表一定是心理有問題或者有病,并且不會告訴爸爸媽媽,這樣來訪者更多的話題就出來了。這就是規律,心里敞開的規律。如果不了解,上來可能就會說:我是專業咨詢師,我聽你媽說你在學校過的很不好,你媽一個小時給你花這么多錢,你還不趕快說吧。估計來訪者更不愿意說。
當看到在他不愿意說的時候還能回應,不愿意來時還能來到咨詢室,這都是很難得的,看到這些就能順勢。穩是改變的定海神針。穩下來,看到他的脈絡,陪伴著他走。
不做咨詢師,做家長也需要了解這些東西。逆勢而為,經常和孩子碰撞,和先生內耗,雞飛狗跳,家庭不幸福。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2.重要的點多停留
經過一系列的鋪墊,在當事人愿意說的過程中,理解他在說什么,找到他的脈絡。不是你認為對的就是對的,你認為他哪兒出問題了,就試著指出來。指出來不是不可以,指出來又可能怎么樣呢?找到一系列來訪者在意的,看重的,期待的,想要的,而非咨詢師認為的。在他的世界里面是什么樣的,他在意的,想改變的,還要花很多的時間探討,而非急著去找目標。不要拉著走,在這些重要的點做更多的停留。
咨詢師往往想更快的幫助對方,來訪者剛說了一個點,咨詢師就想往目標上走,這不符合規律,所以不知道怎么走時讓咨詢慢下來,在他想聊的點做更多停留,而不是想著可以往下一步走了。不用擔心效果,咨詢本身就是一個過程,暫時沒有幫助很正常。
焦點解決一般不給來訪者建議,有的咨詢師就想給建議,想挑戰權威。就像闖紅燈,走夜路多了,難免出事。啥時間摔個跟頭就知道啥感受了。規則在我們自己心中,按照大規律走,盡量不要違背規律。
找到在意的點,做更多的停留,保持足夠好奇。如何才能做到?要心懷敬畏之心,尊重孩子,真正的尊重了,才能好奇、欣賞、接納,才能停留,才能具體的詳聊。沒有敬畏之心,做不到好奇,做不到更多的停留。敬畏是很多人缺乏的。面對孩子,會認為他懂啥,他會啥。看到別人會想他算啥,他是老幾,人家比他厲害多了。所以看不到更多的角度和面向。如果是我們處在那個位置,不一定有他們做的好。
當來訪者父母責備出現狀況的孩子時,希望咨詢師怎么辦?咨詢師在跟家長談的時候,脈絡是什么,順著規律來走。每個人在當下都盡了全力,每個人都希望孩子更好。雖然他們做的不好,也希望被看到。做咨詢時要更理解、肯定、支持、相信家長。家長最煩的是咨詢師對家長不耐煩,咨詢師把家長吵一頓。
在和孩子溝通中,家長為啥停留不了?因為沒有敬畏之心。最怕爸媽是學霸,學霸爸媽覺得自己很能,就不會對孩子好奇。所以雙方互相斗爭,都試圖讓對方認同自己。如果家長真的能,就會顯得自己沒那么能,而是讓孩子能,給予孩子更多的好奇、停留,懷著欣喜、贊賞、好奇的態度,讓孩子更多的說,這樣才能了解到很多東西。
家長或咨詢師一旦評價對方又不想說了,因為說了也不被重視。溝通中的規律是每個人都需要被重視、被認可、被理解、被欣賞、被看到。你需要把我當回事,我在你這兒是重要的。焦點強調欣賞,相信每個人都想更好。當他感覺自己沒有做好,還能被看到想更好的心,這就符合了人性的規律,他就愿意更多的溝通和交流。
咨詢師不居功,順應人性的規律走,來訪者的力量就會出來。每個人在他的世界有他的道理,找到他的規律,找到他的道理,找到他看重的,何以如此看重?這一塊能說的再多一些嗎?做更多的探討。了解在他的世界里的山川河流、花花草草是何種旖旎風光。
有的時候聊的過程中會用到焦點的很多技術,教了很多方法,給了很多建議,但來訪者不領情。來訪者只是想傾訴一下,并不想要建議,所以要避免用力過猛或火力不夠。一定謹記不是按照我們的想法認為該怎么樣?
焦點是一個尊重與希望的學派,在尊重與希望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幫助到對方。把握他的脈絡,把握他的勢,想走就走,想停就停,想哭就哭,不硬推硬拉,身后一小步引導。
生活中也是如此,孩子情緒不好時,能否先讓情緒出來,還是講道理、批評等,孩子已經煩死了,家長還在拼命說,孩子進屋了,把門踹開說,這就是逆勢而為。弄得兩敗俱傷,頭破血流。
3.主線
在意的點停留的足夠長之后,可能會聊到其他地方,可以順勢扯回來。尊重才能順勢,來訪者想聊的不讓張口,可能主題也不想說了。所以不著急談目標,目標自然而然出現之后,再聊其他的。在重要的點上順勢,如目標、資源、一小步。在咨詢的大方向上走,聊到哪兒是哪兒。
關于資源,你真的好奇嗎?真的看重嗎?還是著急接下來做什么?資源沒有聊透,可能說不出來接下來的行動。不要心懷如何更快改變對方的心。背負這些,就有壓力,就不會順勢而為。不求不幫,來歡迎,去不留。
三.成長的順勢而為
許多咨詢師專業的成長只停留在聽課,聽再多的課也不會做咨詢。要想學會游泳,必須不斷的在水里練才行。在岸上看再久,聽教練說再多,還是學不會。所以必須實操跟上,持續浸泡;不經過那么多年,成長就是出不來。成長最大的捷徑就是沒有捷徑。一急就斷,一斷就不想走了。戰勝心中的怯懦,大量的實操,把握基本功,不然學再多的技術,也很難用上。
所以不管是在咨詢中,還是在專業成長上,要把握更多的規律和人性的特點,尊重來訪者的步伐和脈絡,順勢而為,借力發力不費力,更好的助人助己。
(根據劉老師2020年9月6日集體大約練課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