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墓在漢中市勉縣縣城邊上,和定軍山下的武侯墓相距三四公里。馬超子承父業,曾諸侯一方,一度和曹操周旋,但終究抗衡不過,他的歷史舞臺從西北一路往南轉移,到漢中投靠張魯,再投靠劉備,到成都成為蜀漢政權的一員。
之后他多數時間都駐守在蜀漢政權轄地的北部漢中一帶。公元222年,47歲的馬超病逝于陽平關,葬于漢中。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馬超投靠劉備后,受封蜀漢五虎大將之一,在后世的各種傳說和演義中,其高超的武力讓人神往,其俊美的儀容也迷倒諸多的崇拜者。在當代流行的各種三國周邊產品中(最典型如游戲),馬超的這兩個特質也非常突出。
1
馬超墓園并不大,主要分兩部分,前面是個院子,院子里有一座不大的正殿和兩座側殿。正殿里有三尊明朝萬歷年間的塑像,正中坐著馬超,白面郎君模樣,下面兩邊站著他的得力助手龐德和馬岱,殿里除了塑像和神龕,幾乎沒有其他東西,裝飾也很簡單。
兩個側殿里是分別是曹劉漢中爭奪戰,和馬超與蜀漢政權的相關介紹,但內容都很簡潔,只有墻上貼著幾個展板,一個殿里進門處有一尊馬超銅像。
后面是墓園,和前院中間隔著一座橋,上面有廊,下面是一條渠,叫漢惠渠,是當地的一個灌溉工程。墓園很簡潔,多樹木,正中是一座碑亭,碑亭中間是馬超墓碑,上面寫著“漢征西將軍馬公超墓”,書寫者是乾隆年間的學者時任陜西巡撫的畢沅。畢沅這人很喜歡考證和修繕名勝古跡,包括名人墓葬,陜西境內有不少都是他弄的,他還寫了220卷的《續資治通鑒》。碑亭后面是馬超的墓冢,南北方向,底面有點接近正方形,整體是覆斗形狀,周長約90米。
漢中有諸多三國遺跡,其中勉縣尤甚,該地有武侯墓、武侯祠、馬超墓、定軍山和陽平關等,邊上還有新建的諸葛古鎮。
但以如此濃厚的三國氛圍,馬超墓整體似乎顯得單薄了些。在國慶這種旅游景點人頭攢動的日子里,馬超墓園卻顯得格外冷清,游客稀疏,而且很多人都是因為買了百米外諸葛古鎮的通票,看到上面有馬超墓這個景點,才過來看看。像我這種專程來的人,應該比較少。
比起百米外的勉縣武侯祠,第二天我要去的閬中張飛墓,之后去的成都武侯祠,甚至以前去過的洛陽關羽的墓關林,馬超墓的香火和熱鬧程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人們似乎忘了這個人也是魅力十足的三國故事的主角之一,也是擁有眾多仰慕者集勇武與美貌于一身的男子,似乎忘了馬超也曾諸侯一方,也曾經讓曹操狼狽不堪,也是傳奇的五虎大將之一…
2
后人并沒有那么健忘,但馬超墓香火的冷清肯定夠是有原因的,我嘗試分析一下這個原因,這也是我在馬超墓園最大的感觸。
當后世推崇一個人,甚至抬高、潤色,哪怕粉飾一個人的時候,必然是因為他身上有著明顯的優點,不論是從維系中國傳統宗法的角度,還是出于統治需求的角度,這個優點至少都是有用的。
所以,推崇劉關張的,主打“義”,推崇諸葛亮的,主打“忠”,推崇趙云的,主打“智”。這幾樣都是中國傳統上的核心精神。
《三國志》說: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并有國士之風。這個評價很高,這二位雖然毛病很多,但其品格有國士風范,也就是國人的楷模。諸葛亮受命托孤,匡扶幼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人臣的標桿,他和劉備的關系更是千古君臣的楷模。趙云的地位雖然比這幾位差些,但從史載和傳說看,他謙虛謹慎,膽大心細,居功不傲,入成都時,勸劉備不要放任部下劫掠百姓,東伐孫權時,勸劉備不要為了報仇而意氣用事,他從來都是從大局出發,為百姓考慮,人格近乎完美。
但馬超在這方面就差些,簡單說,他在品格上并無過人之處,甚至是有污點的。
最重要的就是,馬超全家的死和他有直接關系。《三國志》記載馬騰帶著馬超的弟弟馬休和馬鐵去朝中做官,但馬超起兵和曹操對著干,眾所周知,朝政是曹操把持的,曹操回去就把馬騰全家殺了。記載說當時除了馬超,家里人都在曹操那邊,一門上百口人,全死。
《三國演義》把這兩段事情反過來了,說馬騰先被曹操殺了,馬超才興兵雪恨。這顯然會誤導后世,馬超全家確實是曹操殺的,但這個鍋曹操不背。
3
分析這件事情,有兩種可能。
其一就是馬超與他的家人不和或者關系冷漠,所以他和曹操對著干,就不會考慮在曹操掌握中的家人。從傳統觀念看,和家人關系不好,不顧家人安危,是無義、無仁、無禮、無信的表現。其二就是馬超和家人的關系并沒有問題,但他沒有料到自己的行為會危及家人。而這就是極度的愚蠢,是嚴重的不智。這種簡單的厲害關系幾乎是個人就能明白,何況是一方統帥的馬超,所以,這件事情讓人很難讓人琢磨透。
史書記載簡略,滅門背后是否另有隱情,我們不得而知,但不論怎么看,馬超背這個鍋是鐵板釘釘的。仁義禮智信,這幾大中國傳統上推崇的人格特質,他就很難沾上邊了。
這件事情幾乎是他一生最大的污點,這讓他很難在在道義上翻身,即便是后世想推崇他,想捧他,都很難有合適的切入口。所以,他的品格在當時和后世的評價都不高。
馬超丟掉西涼后,投靠了漢中的張魯,張魯想把女兒嫁給他,被手下的人勸阻了:“有人若此不愛其親,焉能愛人?”一個人如此不愛家人,怎么能愛別人?這話沒毛病。
據說馬超墓附近有個女郎祠,是張魯女兒張琪瑛的墓,她也是當時張魯主導的五斗米教的傳人。據說她當年是要嫁給馬超的,但被阻攔了,之后張魯投降曹操,她被嫁給了曹操的兒子,但她逃婚了,回到漢中投身于傳道。幾年后當歸順蜀漢的馬超回來鎮守漢中的時候,她已經去世了,之后馬超也去世了,葬在了附近。生前不能做夫妻,死后卻葬得近,也算是有緣分吧。
當然我沒有去這個祠,只是在網上查到一些信息,并沒有親眼所見。
4
在演義和后世的傳說中,三國的主要矛盾是曹劉矛盾,算上孫權,就是曹劉孫三家主角,這三方的人物是后世主要的刻畫對象。按照尊劉貶曹的主旨,恢復漢室的劉備一方代表了正統,劉備一方的人物形象多會被修飾得更好些,這似乎是一種主流的民間意識。所以,饒是正統史家都對曹操評價很高,但在演義和傳說中,曹操大部分時間卻都是反面角色,是被貶低和抨擊的角色。
而馬超長期作為西涼諸侯的代表,在投靠劉備之前,他的主要出場就是戰曹操,其他時間戲份少,對他的潤色抬高也就少。這時候,他的角色和二袁、呂布、劉表、張魯、劉璋這些人是一樣的,是一方軍閥,他們的集團注定是要消失的,他們不消失,哪來的三國鼎立。
這也是馬超比較吃虧的地方。關張是劉備起家時最初的幫手,之后來了趙云,又來了諸葛亮。這幾個人是劉備打江山時最得力的幫手,是共患難過生死之交。《三國志》說,劉備早年經常和關張一起睡覺,裴注《三國志》說,他后來也和趙云睡,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說他和諸葛亮睡過,但說諸葛亮剛來的時候,他和諸葛亮親密得不行,以至于關張都有意見了,據此推測,竊以為,以劉備的風格,他倆肯定也是一起睡的。所以,在尊劉抑曹的大主旨下,這幾個人一定是演義和民間傳說中著重塑造的正面角色。他們不但個人形象很正面,他們的合伙方式也充滿著傳統上非常推崇的情同兄弟、義氣相投、知遇之恩等情感紐帶。恰恰相反,光全家滅門這件事,就讓馬超在這方面很氣短。
馬超投靠劉備的時候,關張已經跟隨劉備三十年了,趙云十幾年了,諸葛亮也有七年了,甚至黃忠都有五年了,在這些人的幫助下,劉備的主要基業已經基本拿下了,他們的形象塑造也主要是在之前的創業階段完成的,所以馬超來了之后,他發揮的空間不多了,他被后世再塑造的空間也不多了。
之后馬超到成都城下勸降劉璋,幫助劉備進取漢中,其實都是錦上添花之作,沒有他,當時的成都也旦暮可破,進取漢中也問題不大。
所以,多年諸侯一方的馬超,雖然地位不低,但畢竟長期不在后世對這個時代設定的主旋律中,他錯過了讓后世抬高其形象的最好契機。
5
當然,馬超還是有優點的,比如在演義和后世傳說中,他驍勇善戰,個人武力極強,演義中,曹操說他不減呂布之勇。在一對一的PK中,他數百回合惡戰張飛惡戰許褚,都不落下風,也能二十回合打敗張郃。他的個人武力肯定是演義中最頂尖的幾位。裴注《三國志》記載他在中箭的情況下,依然殺死了敵人。他的勇武是有史實做鋪墊的。
在和曹操對陣時,作為一方主帥,他一度也占了上風。在演義和后世傳說中,他曾追得曹操“割須棄袍于潼關,奪船避箭于渭水”,狼狽之極,幾乎就丟了性命。這是馬超最輝煌的時刻,他幾乎就殺掉了曹操這位時代的“公敵”。難怪曹操說“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
墓園前院一個側殿的門的上方,就畫著這兩個場景,曹操割須和曹操棄袍,而在這兩幅畫中,除了角落里象征性地畫著一點追兵外,里面居然沒有主角馬超。在馬超墓園內馬超最著名的故事彩繪中,不畫馬超,卻只畫曹操,顯然彩繪工匠的用意是非常深的,他們正是要用曹操的狼狽來反襯主角馬超的高強武力,這種畫法在祠廟中,我倒是沒怎么見過。
一個人厲不厲害,自己說了不算,得對手說了才算,什么樣的對手說了才算,得曹操這種最厲害的對手說了才算,作為演義中最大的參照系,曹操對其他人的評價還是很具分量。
但謀略上,馬超終究還是不能和曹操比,最終丟掉了西涼,不得不去漢中投靠張魯。
6
馬超還有個特點,就是長得很好看,有“錦馬超”之稱,他是三國故事里非常著名的帥男人,另外幾位也包括:孫策、周瑜、趙云、陸遜,諸葛亮等人。
那到底誰更帥,別人就不比了,只和他的五虎將同僚趙云比一下。
趙云在演義中第一次出場時的形象描述是: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濃眉大眼,面貌寬闊,這算是個經典的帥男人形象。再看馬超的第一次出場:只見一位少年將軍,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手執長槍,坐騎駿馬,從陣中飛出。連續的排比用詞,描述非常細致。臉蛋漂亮像美玉,眼睛明亮如明星,尤其是身材也很好,然后帥氣地從陣中飛出,“飛”這個詞讓他帶著一種輕盈和飄逸。這個形象描述近乎完美,這時候馬超17歲。
后來演義又一次對馬超的形象進行了描述,依然是連續的排比詞:又見馬超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細膀寬,聲雄力猛,白袍銀鎧,手執長槍,立馬陣前……這是曹操對陣馬超時,他看到的馬超。臉上就像是施了粉一樣,嘴唇就像是涂過紅一樣,腰細膀寬,白袍銀鎧,外貌和裝扮都極為精致,帥的沒邊了。這時候馬超35歲。
馬超可能是小說里被描述外貌形象用詞最多的角色,這些詞也會用來描述其他人,但一般也就是一兩個詞的簡單描述,集中描述一個人,還是很罕見的,可見在作者心中,他的外貌是要勝過別人的。
僅看描述,竊以為,趙云是比較男性的陽剛帥,而馬超則是妖孽般的陰柔美。馬超應該更精致更好看,沒有人能拒絕他這種外貌吧。
7
馬超投靠劉備后,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能和誰相比,“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知道關羽好面子,就回信說:“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在這里,諸葛亮說馬超“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這個評價相當高,雖有吹捧之意,但畢竟馬超也曾自己單干,諸侯一方,并且惡戰曹操,至少劉備手下這批人是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的。但諸葛亮這里是要安撫關羽,所以對馬超先揚后抑,他話鋒一轉,說馬超是英布彭越這種貨色,也就和張飛比比,咋能和超凡出眾卓爾不群的美髯公你相比呢。這一下子又把馬超拉低了,而且把張飛也損了。
《三國演義》則把這段情節又夸張了一下,說關羽聽說馬超武藝過人,要入川來和馬超比試,劉備嚇壞了,諸葛亮就說他寫信回復關羽。
當時馬超一來受封的職位就超過了關羽,排在了武將中的第一位,這個排位狀況應該一直持續到了五年后群臣聯名上書勸劉備進位漢中王時(之后關羽又排到了武將的第一位),當時聯名的第一位就是平西將軍馬超,可見其職位之高,之后三位都是蜀中舊臣,諸葛亮和關羽在聯名上書中只排在第五和第六位。劉備剛入川,立足不穩,這自然是有招攬人才做給蜀人看的意思,但對于以關羽為首的留在荊州的劉備舊部來說,當然會很不平。所以關羽給諸葛亮寫信詢問,不完全是要面子爭強好勝,也是要個說法,起碼他得安撫部下們。軍師啊,咋回事兒啊,咋整的啊,馬超有那么牛逼嗎,我們這些荊州的老部下算啥啊,領導們有啥說法不?
疑惑中也帶有提醒,馬超這人到底咋樣啊?馬超的名聲在當時并不優秀,這也是在提醒劉備,這么高封馬超,合不合適啊。諸葛亮回信后,關羽把書信都給身邊的賓客看了,恐怕也不完全是好面子,也是用證據安撫大家:看吧,軍師親筆書信這么說的,大家也別瞎琢磨了,踏實搬磚去吧。
諸葛亮在這里用“黥(英布)、彭之徒”來比喻馬超。西漢建立后,在幾位異姓王中,彭越疑似謀反,被殺,之后英布謀反,被殺,而他們背叛(如果算是背叛的話)的正是劉備要恢復的漢室,所以從蜀漢政治正確的角度看,“黥彭之徒”的提法恐怕不僅僅是比喻,也代表了政治不正確,這也是對馬超的一種貶低,流傳出去,馬超知道了,也是對馬超的一種側面敲打:別有其他心思,就會歲月靜好。
英布早年受過黥刑,就是臉上刺字,雖然英布對此事比較滿意,因為據相面的說,英布臉上刺過字后,就有可能封王。但畢竟受刑刺字不是什么好事情,臉上刺字昭示著你犯過罪,是一種羞辱。這種刑罰在宋朝也很流行,《水滸傳》中的主要人物宋江、盧俊義、林沖、武松和楊志都遭過此刑,一句“賊配軍”,可以瞬間讓他們情緒爆裂。所以諸葛亮用“黥”來作比,多少也是貶義的。
歷代對馬超的評價褒貶不一,多感懷其勇猛,而貶其品質,但諸葛亮對馬超的這幾句評價還是非常經典,也很有分量,馬超墓園前院的兩個偏殿的牌匾上分別就寫著“兼資文武”和“一世之杰”。
8
歸順劉備后,有個叫彭羕的曾在馬超處發牢騷勸他謀反,但馬超卻把他舉報,可見其晚期的求穩之心,他早不是當年的孟起了。對劉備來說,馬超畢竟曾經諸侯一方,之前的官職和權勢都不在自己之下,過于重用不放心,過于委屈也不合適,所以在蜀漢政權中,馬超位高但并不權重,對他的使用也不多,使用起來,也未見得有關張黃趙魏那么順手。
蜀漢建立后,劉備封馬超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封斄(tai二聲)鄉侯,并贊他“信著北土”,讓他駐守蜀漢的北疆,也就是漢中陽平關一帶,“信著北土”這四個字也寫在馬超墓園正殿的匾額上。馬騰和馬超父子長期經營西涼,在西部的氐人和羌人中很得人心,馬騰的母親就是羌族女子,這也是劉備讓馬超駐守北疆的主要用意,招撫氐羌。但漢中真正的實權人物是官職比馬超低但深得劉備信任的魏延,馬超只是協助角色,由此也可以見蜀漢在使用馬超時的謹慎。而魏延駐守漢中八年,未失寸土。
在蜀漢這群人中,和別人大都出身布衣不同,馬超是公侯世家,號稱是東漢開國名將伏波將軍馬援之后。在《三國演義》虛構的馬超大戰張飛時,有這樣一段情節:
張飛挺槍出馬,大呼:“認得燕人張翼德么!”馬超曰:“吾家屢世公侯,豈識村野匹夫!”張飛大怒。兩馬齊出,二槍并舉。-《三國演義》
這個情節雖然是杜撰的,但是也表現出當時馬超和蜀漢政權其他人的出身區別,他的家族世代公侯,強烈的門第觀念和世家優越感,讓他不太看得起布衣出身的人,哪怕當時張飛已是名滿天下的猛將。漢魏時期這種門第優越感,并不止出現在家族“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等人身上,也出現在家族“屢世公侯”的馬超身上,在世家子弟中,只有不論品第唯才是舉的曹操是一股清流。作為世家子弟,年輕時的馬超曾被曹操征辟到朝廷做官,但他拒絕了,可能還是覺得在自己家的地盤上舒服。
所以馬超最后幾年在蜀漢的地位是很微妙的。蜀漢建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2年,他病逝在了漢中陽平關任上,葬在了漢中。五年后,諸葛亮北伐路過漢中,讓馬岱戴孝,自己則親自祭奠馬超,以激勵三軍。此時武侯心中會否想起自己當年給云長寫的那封信,想起里面對馬超的評價,他會否有些愧疚之情。而當時他不知道的是,幾年后他也將葬在此處,之后的近一千八百年,離他最近的恰恰是這位被他稱作“黥彭之徒”的馬超。
9
家族滅門,對馬超后期的打擊應該很大。當他還在漢中張魯處的時候,他的妻弟(此人在馬超之前就已經去了漢中)曾經來賀春節,他搥胸吐血說:“闔門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賀邪?”一家上百口人一天都被殺了,有什么好祝賀的。其內心之痛苦和悔恨,讓人憐憫。
去世之前,他上疏給劉備說:“臣門宗二百馀口,為孟德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讬陛下,馀無復言。”一家宗族二百多口人,都被曹操殺光了,只剩下從弟馬岱,當以我卑微的宗族讓他繼承,深深地托付陛下,其他的也沒什么話了。傳承家族始終是他的心病,臨終的時候,他希望能彌補自己的過失。
馬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三國志》
三國志這話是說,馬超勇武有實力,但卻導致滅族,可惜可惜,但他能在困窘中逐漸好轉,也特么還行啊。第二句還有不同的解釋,我個人比較認可這種說法。
彌留之際,他也許會想起30年前自己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的那一天,白袍銀鎧,翩翩少年,電光火石,殺敵無形。他應該也會想起父母和全家二百余口被殺的那一天,他們因他而死,他應該會希望他們能夠原諒自己吧。
在馬超墓的時候,我發了條朋友圈,有個姑娘,應該是馬超的迷妹,讓我替她多拜一下,我說我已經拜了很多啦,不過都是給自己拜的,要是喜歡,還是得自己去看看。按照我的習慣,繞墓最少走三圈,間隔磕幾組頭。這次拜馬超墓,也是一遂所愿。
人總是會犯錯,但有機會彌補也是好的。
馬公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