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8日的我:
你好!
新的一周,感覺怎么樣?
聽說剛剛過去的周末,你又過得心急火燎的;但今天仍然可以早到公司、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沒有陷入“星期一綜合癥”。這一點做的不錯,比過去的你,有了一點點進步。
但是,這樣真的有必要嗎?為什么非得把周末排的這么滿呢?
我知道那種感覺:當任務堆積起來的時候,恨不得一口氣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但這種自不量力的行為,對效率、對質量和對身體來說,都是不可取的。
記得幾年前,一個同事每天都叫她女兒補習、寫作業,只留很少的時間玩耍。
我和朋友都很反對——學習,只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就可以了;玩耍也是需要花時間的。
因為:如果一個人把大量時間拿去學習,卻不花時間去了解“怎么玩耍”,那么,他就容易失去“娛樂”的能力。
這樣有什么害處呢?一心撲在學習上,不是很好嗎?
但你必須承認:人是需要娛樂的。
而且,娛樂也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最高層是陶冶情操、有益身心,比如聽音樂會、欣賞美術館、體育競技、品茶、收藏這樣的興趣愛好;
稍次一層是休閑、放松、釋放壓力,比如和朋友打球、爬山、下棋、看電影、郊游這樣的娛樂活動;
最低層次、卻也是最過癮的一種娛樂方式:沉迷游戲、無節制的看電視、瘋狂購物、酗酒、縱欲,這就比較損害身體健康了。
第一種娛樂,可以給人很大程度上的精神滿足,會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豐富我們的內涵,但門檻比較高。
試想,一個完全沒有藝術感知力的人,會在聽到郎朗彈《黃河》的時候,感到心潮澎湃嗎?會在聽到呂思清演奏《梁祝》的時候落淚嗎?
第二種娛樂,門檻相對較低,人人都可以參與;只是這種娛樂方式,休閑放松可以,卻不能承載太多;
第三種娛樂,我覺得可以稱之為“刺激”。
為什么人們都需要娛樂?
因為“無聊”是會殺死人的。為了逃避無聊帶來的空虛,我們才需要豐富的精神生活。
多少沉迷游戲、網癮甚至涉毒的人,最初的動機都是因為“無聊”、所以才去“找刺激”?
就像我們那位同事的女兒,到了暑假就變得無所事事——音樂她欣賞不了、美術館她沒興趣,也沒什么愛好可言,結果在網吧里才找到“歸屬感”……
如果你現在不引起重視,那么,當無聊像洪水一樣將你包圍的時候,你拿什么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還是靠可樂威士忌嗎?
by:2022年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