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某學校組織一次學生寫作競賽,要求參加比賽的學生們,寫一則通知。主要事情是:下周四有個重點的考察團來學校進行考察。拿到題目之后,同學們紛紛開動腦筋咬筆桿找資料:檢查通知的模板,考察團的人員、考察內(nèi)容、需要的時間等等。
最后,獲獎的作品揭曉,所有人大跌眼鏡又不得不嘆服。獲獎作品就一句話:“下周四,全校放假一天。”
這個故事看起來很簡單,卻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思考:
換位思考
在這個征文比賽中,很多人都想著怎樣把事情具體而又全面的傳達出去,這就是站在了“寫作者”角度。但是每一篇文章,我們首先都要思考,文章是寫給誰看的呢?我們的受眾群體是誰?然后思考文章的目的,我們是想要說明一件什么事情或者什么觀點呢?尤其是通知公告這樣的公文,更要思考這個問題,我這個文件出去之后,要傳達什么樣的信息、是受眾需要知道跟了解的呢?
換個角度來看這則征文,自然知道,學校里面組織什么活動,只要不是參與者,其實跟學生們是沒有關系的。唯一有關系的行為,自然就是:學校有事,學生放假。
這就是站在了受眾的角度。
在我們寫文章的時候,有沒有換位思考,從“作者思維”轉(zhuǎn)化為“讀者思維”,是一篇文章質(zhì)量好壞的重要評價標準。
直指重心
抓重點,一直是職場非常需要、卻還不是每個都能夠具備的能力。
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經(jīng)常會需要進行工作匯報,這樣的匯報不單是定期的,很多時候甚至是突發(fā)的。
應該怎樣的進行工作匯報呢?
首先,結(jié)果至上:一般的工作都是業(yè)績導向的。而工作匯報,基本都發(fā)生在下級面對上級的時候。讓上級第一時間了解結(jié)果進行的怎么樣了,他才能夠統(tǒng)籌的跟其他事情聯(lián)系起來,思考下一步的進展。
其次,重要的影響因素:結(jié)果是否如預期進行的?哪些重要因素導致了結(jié)果未能如預期實現(xiàn)?或者哪些因素加速了結(jié)果的進程?這其中是否遇到了什么難題需要領導來抉擇?
最后,自己的方案和思考:任何的事情一定要有自己主動的思考。一味的等著領導替你拿主意,那只能說,你真的沒有什么價值,只能做一個執(zhí)行層。帶著方案,而且要不同的方案,讓領導做選擇題,不要讓領導做問答題。
在日常的工作中,其實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人:一件事情,啰啰嗦嗦說一大堆,還是不知道到底在說什么。這種現(xiàn)象其實不單是發(fā)生在剛畢業(yè)的新人身上,職場拼搏多年的老人也經(jīng)常會如此。能夠在一堆繁雜的事情中快速的抓住重點,并簡單有效的表述出來,真的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抓重點的能力其實也是可以鍛煉的,比如說有意識的把自己拔高一層,放眼全局的去思考;比如說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使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鍛煉自己的框架結(jié)構(gòu)思維能力,比如對工作、生活的深度學習,都有利于自己快速的捕捉重點的內(nèi)容。
時間觀念
上文的正文比賽中,有一點可能會被很多人忽略掉。既然是比賽,肯定會有截止時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DEADLINE,DDL。
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一場考試結(jié)束之后,捶胸頓足的感嘆:如果再給我一點時間,我就能怎樣怎樣;或者與別人發(fā)生爭執(zhí)之后:哎呀當時我應該說這句話,這樣他就沒話接了。諸如此類。
這個我們說,其實就是典型的,事后諸葛。很多事情,說破之前與之后,差別有的時候就是一層窗戶紙,但是捅破與否,就看那個當下的時間大腦的思維與應變。當事情發(fā)生的時候,一切都在那個當下,抓得住就是我們的,抓不住那就只能任其流逝。
不管在職場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都會遇到,需要在一個有限的時間里面,簡明扼要說明事情重點的情況。只要我們抓住了學習的重點,在短時間內(nèi)經(jīng)常性的對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鍛煉,換位思考受眾的需求和想法,相信不管在什么情況下,我們都能抓住機會,實現(xiàn)快速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