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告訴我們要內求,是要我們往里求。這是提示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關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自己的內求當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長壽的。關注養生,關注內在。
《黃帝內經》到底講什么
1、順其自然(因天之序)?
2、健康長壽靠自己
3、天人合一?
因天之序,天的序就是從夏到秋,從秋到冬,從東再到春。天之序永遠不會變,人體也要順應這個次序。最好的狀態是四象全有,見群龍無首吉。要認清自己的位臵和狀態。? 健康長壽靠自己,《黃帝內經》是講醫道的書籍。健康是積精累氣的過程,靠的是吃好睡好,消化吸收都有了,人才能健康。萬惡淫為首,性事、情緒也跟健康相關。真正的醫療保險,就是精神文明。
《黃帝內經》五心長壽方法:
第一,心態平和;第二,心情快樂;第三,心地善良;第四,心胸開闊;第五,心靈純凈。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五癆: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七傷:太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房勞過度、久坐濕地傷腎,過食冷飲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恐懼不節傷志。
*化解七情:
七情皆因“小我”而起,慈悲心可以使人放下“小我”,故可令七情平復。慈悲心是克制七情的最有利法寶。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對照表、十二經絡的子午流注時辰、人在一天不同的時間段如何保健
養生要順應四季,天人合一
春季養肝
《黃帝內經》上說:"春三月,此謂發陳。"意思是說,春季的三個月,是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時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氣,萬物顯得欣欣向榮。
春天就應該晚睡早起,穿的衣服要選擇寬松的,并且要經常鍛煉身體,保持自己心情愉快,不要過分的勞累。因為春天人體的新陳代謝和肝臟有著特別大的聯系。中醫表示春季肝氣旺盛而升發,人的精神煥發。可是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或是肝氣郁結,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
夏季養心
夏季的三個月,是自然界萬物繁茂秀美的時令。此時,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相交,植物開花結實,長勢旺盛,人們應該在夜晚睡眠,夜臥早起。
情緒應該保持愉快,不要發怒,要使氣機宣暢,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對外界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損心傷氣。《黃帝內經》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醫認為"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秋季養肺
秋季容平,意思是萬物在秋季成熟,自然景象平定收斂。秋季由于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的陽氣隨之內收,因此,秋季養生必須注意保養內存的陽氣,凡精神、起居、飲食、運動等養生都不能離開"秋收"這一原則。
早臥早起。《黃帝內經》認為,肺與秋季相應,肺與秋氣相通,肺旺于秋,秋天肺的氣血最充沛,功能最旺盛。秋季天氣寒熱多變,寒涼之氣及秋燥之氣極易傷肺,發生感冒、咳嗽等證,所以秋季養生,重在養肺。
冬季養腎
冬三月,從立冬到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這個季節人們應當注意保護陽氣,養精蓄銳,做到早睡晚起,等到日光照耀時起床才好。
《黃帝內經》指出:"逆冬令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此處的少陰指腎。中醫的腎不同于西醫,指的是腎的整個功能系統。腎主藏精,是人體陰陽的根本,主骨,生髓,其華在發,應于冬時。
因時擇食類
? ? ? ?春為萬物生發的季節,自然界陽氣萌動,飲食要以協助陽氣升發為原則,適當吃些蔥、姜、蒜、韭、芥等溫性食品,少吃冬瓜、綠豆芽等寒性食品。如氣溫較高,又需防止陽氣上升太過,郁而化熱,可多食清淡之菜蔬、性味甘涼的果品。
夏季暑熱多雨,飲食應以甘寒清淡少油為宜,如綠豆湯、西瓜等,但切忌過食生冷。根據夏季高溫濕盛的特點,飲食又要重視健脾、消暑、化濕,多吃苡米、綠豆、豆腐、藕、南瓜、苦瓜之類食物,少吃甜、油膩助濕之品。民間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的諺語,夏季多吃辛味的生姜既可以辛散化濕,又能起到“養肺氣”的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夏季隨著汗液的大量排出,體內蛋白質分解加速,消化液分泌減少,水、無機鹽、水溶性維生素、氨基酸等大量隨汗液排出,這就需要通過飲食來補充營養。所以,在夏季蛋白質供應一定要充分,可多吃瘦肉,特別應多進食豆制品,多吃蔬菜、水果,補充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
秋季氣候涼爽而干燥,宜多吃一些生津養液、清肺降氣、潤燥止渴之品為宜,可選用芝麻、核桃、梨、棗、菊花、銀耳等,具有滋潤性的食物。少食辛辣發散之品,民間有“八九月勿食姜”的說法,此時若多食生姜易生秋燥而致咳嗽。
冬季是一年中陽氣最虛,陰氣最盛的季節,人體與自然界相應,飲食也要以補陽為主,應吃性溫熱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甲魚、鴿、鵪鶉、海參、枸杞、韭菜、胡桃、糯米、桂圓肉、棗、山藥、核桃、板栗、松子、花生、葵花子等。
? ? ? ?冬季五行屬腎,腎主藏精,冬天補腎最為適宜,在與自然界五色配屬中,黑色入腎,所以冬季食物應選擇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棗、黑菇、桑椹、魔芋、烏骨雞、烏賊魚、甲魚、海帶、紫菜等。現代研究表明,食品的顏色與其營養價值的關系極為密切,食品的天然色素越深,其營養含量越豐富,營養結構也越合理,所以冬天進食黑色食品不但符合中醫理論,而且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也非常科學合理。
附:
古代養生家根據晝夜陰陽的變化規律制定的“十二時辰養生法”?
1.卯時(5:00—7:00)。見晨光即披衣起床,叩齒300次,轉動兩肩,活動筋骨,先將兩手搓熱,擦鼻兩旁、熨摩兩目六七遍;再將兩耳揉卷五六遍;然后以兩手抱后腦,手心掩耳,用食指彈中指、擊腦后各24次。然后去室外打太極拳或練其他導引術。?
2.辰時(7:00—9:00)。起床健身后,飲一杯白開水,用木梳梳發百余遍,有醒腦明目的作用。洗臉漱口,早餐。早餐宜食粥,宜淡素,宜飽。飯后,徐徐行走百步,邊走邊以手摩腹,老年人脾胃虛弱,輕微活動和按摩腹部可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
3.巳時(9:00—11:00)。此時或讀書、或理家,或種菜養花。疲倦時即閉目靜坐養神,或叩齒咽津數十口。不宜高聲與人長談,因為說話耗氣,老年人本來氣弱,所以須“寡言語以養氣”。?
4.午時(11:00—13:00)。午餐應美食,不是指山珍海味,而是要求食物暖軟,不要吃生冷堅硬的食物。只吃八分飽。食后用茶漱口,滌去油膩,然后午休。?
5.未時(13:00—15:00)。此時或午眠或練氣功,或邀友弈棋,或瀏覽時事(相當于現代人看報),或做家務。?
6.申時(15:00—17:00)。此時或讀名人詩文,或練書法,或去田園綠地,或觀落霞。?7.酉時(17:00—19:00)。晚餐宜早,宜少,可飲酒一小杯,不可至醉。用熱水洗腳,有降火、活血、除濕之功效。晚漱口,滌去飲食之毒氣殘物,以利口齒。?
8.戌時(19:00—21:00)。輕微活動后安眠。睡時宜右側,“睡如弓”。先睡心,后睡眠,即睡前什么都不想,自然入睡。?
9.亥子(21:00—1:00)。安睡以養元氣,環境宜靜,排除干擾。“睡不厭蹴,覺不厭舒”。即睡時可屈膝而臥,醒時宜伸腳舒體,使氣血流通,不要只固定一種姿勢。?
10.丑寅(1:00—5:00)。此時為精氣發生之時,人以精為寶,宜節制房事,但也不宜強制,60歲以后可20日或一個月一次。?
*冬吃蘿卜夏吃姜,不找醫生開藥方。夏天人體陽氣全浮躍在外,在體內形成一個寒濕的格局,脾胃最虛,消化能力最弱,要吃一些溫熱的東西。冬天陽氣內斂,脾胃形成一個內熱的格局,可以滋補,也可吃蘿卜順氣,使身體保持清涼和通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