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除了《我不是藥神》以外還有一部電影蠻火的,叫做《動物世界》,是李易峰主演的一部商業(yè)片,這是根據(jù)日本漫畫改編的一部電影。內(nèi)容就是許許多多的人,需要靠“剪刀石頭布”來定生死。這可不是我們印象中那個幼稚的游戲,其中涉及的人性的險惡和博弈的較量,看的人背后一涼。
電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橋段,是李易峰被反派欺騙說,只要聽從他的指揮,出一樣的牌,兩個人都可以平安下船。結(jié)果,對方在最后兩張牌使了詐,很傻很天真的李易峰,就這么被反派騙去了兩顆星。
“石頭剪刀布”這個游戲看似簡單,其實它涉及的原理就是經(jīng)典的“博弈論”。
“博弈論”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囚徒困境”了。說的是警察抓住了兩個罪犯,把他們分別關(guān)在不同的房間里。警察告訴他們,如果兩個人都坦白,各判兩年;如果兩個人都抵賴,各判一年;如果一個人坦白,一個人抵賴,坦白的放出去,抵賴的判五年。
從上帝視角來看,最好的策略是兩個人都抵賴。可如果我抵賴,而對方坦白了,那我可就慘了。由于兩個人都無法信任對方,所以他們都傾向于坦白,而不是同時抵賴,最終,兩個人都被判刑兩年。囚徒的困境在于,兩個人都做出了看上去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實際上卻陷入了一個對雙方都不利的困境中。
“囚徒困境”背后的原理,其實就是傳播學里的“信息不對稱”。顧名思義,“信息不對稱”就是指交涉雙方或者多方彼此掌握的信息量是不對等的。
生活中,關(guān)于“信息不對稱”的例子比比皆是。分為兩種,一種是單向的,一種則是雙向的。
單向的,比如二手車市場,賣家比你知道更多關(guān)于車子的真實信息,而你只能根據(jù)蛛絲馬跡來推斷車子的真實價值,一個在明一個在暗,所以俗話才會說,“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
至于雙向的,那就更多了,比如你去投簡歷,你對公司知之甚少,公司對你更是一無所知,所以入職后一拍兩散的情況那是書都數(shù)不過來了。
我們說回“囚徒困境”,有什么辦法可以破除“囚徒困境”,維護共同利益嗎?
有,兩個辦法。
第一個,強調(diào)合作的有益性。比如你在和一個小販討價還價,最好的結(jié)果是交易達成,最壞的結(jié)果當然就是不歡而散了,如果此時你態(tài)度誠懇地強調(diào)成交對彼此的好處,那么對方自然也會愿意同你達成一致。
第二個,懲罰背叛的行為。許多創(chuàng)業(yè)者都明白合伙人的重要性,但是要如何制約合伙人中途拍拍屁股走人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背叛的懲罰白紙黑字寫在合同上,從而達到制約和震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