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0月,斯蒂比茨帶領貝爾實驗室的團隊完成了專門用于進行復數運算的復數計算器,后人也稱之為Model I。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電磁式計算器,使用繼電器組成的運算單元。Model I只支持復數的乘除運算,而沒有實現最基本的加減,因為貝爾實驗室認為加減法足夠簡單,只需要口算就夠了,再不濟也可以直接使用現成的機械計算器。不過后來他們驚喜地發現,只要不清空前一個數,在此基礎上把新的數和1(或-1)相乘,就相當于與前一個數求和(或求差)。Model I進行一次復數乘法用時約30~45秒。
在最終實現的時候,為了電路實現的簡單,Model I并未完全采用二進制,而是引入了一種混合編碼方式BCD(binary-coded decimal,二進制編碼的十進制),將十進制數的每個數位都用4位二進制碼表示。每個數位上的值進行運算時都是二進制的,用繼電器實現運算,而在整體上又表現成十進制。這說明當時的人們還沒有完全理解二進制運算帶來的進步,更多的是認可繼電器開關對比機械傳動還來的效率上的提升。
Model I的另一大亮點是它首次采用了操作終端和后臺計算明確分離的架構,用現在的行話講,就是C/S(客戶端/服務器)架構。斯蒂比茨為Model I配備了3臺操作終端,用戶在任意一臺終端上鍵入要算的式子,后臺將收到相應信號并在解算之后傳回結果,由集成在終端上的打字機打印輸出。
只是這3臺終端并不能同時使用,像電話一樣,只要有一臺“占線”,另兩臺就會收到忙音提示。Model I不僅是第一臺多終端的計算機,還是第一臺可以遠程操控的計算機。貝爾實驗室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在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和400多公里開外的紐約本部之間搭起線路。1940年9月9日,斯蒂比茨帶著一臺小小的終端來到學院演示,不一會就從紐約傳回結果,在與會的數學家中引起了巨大轟動,他們紛紛上臺親自驗證,其中有很多計算機史上鼻祖級的人物,包括日后大名鼎鼎的馮·諾依曼、“控制論之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人工智能之父”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和“ENIAC之父”約翰·莫奇利(John Mauchly)等。斯蒂比茲由此成為遠程計算第一人。(考慮到電話公司是干什么的,遠程計算由貝爾實驗室發明似乎也是一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