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讓親朋好友團聚在一起,對彼此的思念落到了實處;年,緩解了我們緊張的高節奏生活,讓時光有了片刻的愜意和幸福;年,讓疲憊的心靈終于得到稍許釋放,為今后的打拼汲取一份能量,增添一份動力。
春晚又是過年時必不可少的娛樂消遣,當中我最中意的便是小品了。它輕松搞笑之余,又略帶辛酸,讓人反思。
小品《真假老師》作為央視春晚的第三個節目。由賈玲、張小斐、許君聰、何歡等演員聯袂演出,為語言類節目迎來了一片喝彩,也為沉浸在喜慶節日里的我們敲響了警鐘,那些被我們所忽視的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小品中賈玲是一名家政服務員,卻在小明的“投訴威脅下”不得不分別扮演母親和老師的角色。而在面對家訪老師和突然歸來的爸爸時,小明對于自己撒的謊,又不得不用一個接一個的謊言來自圓其說。
當真相揭開時,小明爸爸面對兒子的撒謊氣的跳腳想揍他,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又是誰呢,賈玲一語道破其本質,那便是缺少父母的愛和關注。
小品中曾兩次提起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學校的教育不能沒有家庭的配合,家庭,才是一個人學習做好事的起源之地。
是的,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家庭又是除學校之外孩子接觸的最多的場所。孩子的很多行為舉止,生活習慣都是在家庭環境里形成的。
孩子需要的是陪伴,不是錢。賈玲的一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
《朗讀者》“陪伴”一期中,董卿說:陪伴是生命旅途中的陽光,給人以溫暖、信念和力量;陪伴是一種暖暖的情,一份深深的愛??梢娕惆榈闹匾?。
陪孩子一起學習,陪孩子一同成長,做美味可口的飯菜給孩子,而不是一味的只給錢。給了再多的錢,孩子卻只知道吃那些垃圾食品和沒有營養的方便面,豈不是可憐?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關心,陪伴,溝通,引導,都必不可少。這些都是成長路上必備的良藥。父母常伴左右,家庭和諧的孩子,其心理素質和個人品格更自信堅強,樂觀開朗。
雖說物質生活是外在的,我們更應該追求高層次的精神生活。
然而這又是一個快節奏的金錢時代,人人都在追求物質,就連三歲小孩子都知道誰誰誰的衣服漂亮,玩具好玩,誰誰誰都上某某輔導班等等,這樣嚴重的攀比心理在吃穿用度上都有體現。而孩子的這一現象又是是跟著我們大人耳濡目染學來的。
以至于身為父母的我們總是歷盡一切千辛萬苦,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所以才有了千千萬萬的留守兒童的存在。
物質追求重要還是精神陪伴重要,掙錢重要還是陪伴孩子成長重要,孰輕孰重,我想每個做父母的都應該好好反思一下,可別顧此失彼,最終留有遺憾。
小品中還提到了留守兒童。一說起留守兒童,人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農村,想到了那些灰頭土臉,鼻涕邋遢的孩子。
而我們卻忘了那些常年出差在外或者從早忙到晚,連孩子的面都見不著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也是留守兒童的一部分。
現實中關于留守兒童的話題則太多太多。
留守兒童被性侵;留守兒童沉迷網絡游戲;留守兒童長期,缺乏關注和愛,性格自閉,孤僻;他們抽煙,酗酒打架,不學無術,甚至會誤入歧途。
小品中小明先是在學校打架,后又撒謊,威脅等,這些不良品格都已經在他的成長路上亮起了紅燈,足夠引起大人的重視。
還有一個細節,就是爸爸知道這一切都是小明撒謊之后,立馬要動手打人,這一言不合就開打的架勢,估計是大多數父親的做法吧。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棒的小品,金句頻頻令人捧腹大笑,搞笑之余又揭示了生活中切切實實存在的大問題,讓人不禁拍手稱快。
希望這這幾位演員賣力演出之后,會給我們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警示,便不枉他們辛苦一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