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婆達多品
1、藏文版本中和寶塔品合著一起;
2、有印度的僧人叫法賢 特別喜歡讀法華經 相貌莊嚴 聲音很好 有一女士特別喜歡他 一晚想要親近他 他正在念提婆達多品(梵文) 她聽了覺得特別好聽 染污之心消失了 回去時過河 發生危險差點喪命 后于夢中 知道是聽了提婆達多品所以沒有遭遇命難 她后來懺悔 并在五臺山出家 即是空慧比丘尼
雖然她聽不懂梵文 但是有聲音的威力 傳承特別重要 佛為一個偈頌 不惜舍身命求法;有傳承不同
上師當時聽法王講《白蓮花廣傳》時候感覺的確不一樣 雖然上師已經看過。得法不是得一個法本就可以的;
3、提婆達多 以醉象害佛陀 佛陀顯神通 很多人因此對佛生信心 他不斷害佛陀 佛陀的功德不斷的顯現 這里面有特殊的緣起;提婆達多非常了不起 不可輕視
最開始的時候有一特別富貴的同父異母兩個兄弟 父親死時 ,哥哥把弟弟推向深淵 并壓上很多石頭,哥哥是因地的釋迦牟尼佛 弟弟是提婆達多;
4、法華經有不共的法:一是有共同乘沒有講到的秘密部分 二是宣講一乘法 ;
5、《涅槃經》中說 可以為聲聞緣覺菩薩 建塔
有一僧人誦了一萬卷法華經 在山中圓寂 身體被發現后 做成塔 然后塔長出來蓮花 遺塔所在地方 建了法華寺。
一般不要修塔 修塔也許不一定有利 如果有佛舍利很好 沒有舍利也可以單獨裝藏 一般上師的頭發指甲不要裝藏 行為一定要有經論依據 或者傳承上師的開示指導
6、文殊菩薩的掛件 釋迦牟尼佛的掛件 法王頭像的掛件等佩戴很吉祥 不要掛上師頭像的掛件 上師如意寶 1986年之前要求大家念文殊心咒一億
凡是去五臺山的人 必然見到文殊菩薩。
有一高姓小居士 遇到海云法師 法師當時約60歲 教他念法華經 海云法師與一印度僧人 常有往來,這個僧人就是文殊菩薩 一天小高居士去城里 法師囑咐要守好根門 遇到一14歲的女孩騎著白馬 馬不聽話 女孩向小高居士求救 小高不理她 一天法師告訴他 你可以去長安受戒 然后見額侖禪師(音)禪師告訴他 海云法師就是華嚴經里第三個善知識 印度僧人是文殊菩薩 他回去后連茅棚都沒有再看到 所以要常觀清靜心 上師去五臺山時看到農民 就想著是文殊菩薩在種地 看到工人也是觀文殊菩薩在示現(五臺山的不可思議)
7、不是說非要三大阿僧奇劫才能成佛 不同情況不要用一個標準衡量
8、都是三寶加持 網絡上傳法很好 10年網絡上弘法 當中不斷的變換工具 很多老菩薩為了聽法 也在用網絡聽法 短暫的人生可以聽法很有意義;
補充:
1、唐總章年中,外國沙門名達磨跋陀,唐云法賢,無奈何事來至潯陽。容儀挺特,色貌端正。誦《法華》等大乘經凡三萬偈也,音聲愛雅眾所樂。
時有處女,形貌偉麗,具解六十四態。初見沙門,生愛染心,靜夜近僧。宿誦《提婆達多品》龍女文。女雖不了梵文,聞誦聲發信心,止染心而還。
時海水波濤船漂,有一人丈夫接持置岸,都不濕裝服。
在宿夢,有前丈夫謂女:“汝聞《法華》提婆達多品,凈心信敬,免漂沒難。若能修行,不受女身。”女夢覺悲喜,悔過尋僧,不知去所。
既厭女身,出家為尼,詣五臺山而住,空慧比丘尼是也。
——《法華傳記》
2、至誠遇圣—高節
隋朝有一位名叫高節的人,是并州人氏。小時候當他牙牙學語的年齡時,只知道稱念「南無佛」三個字,其它什幺話都不說。
「奇怪,這個孩子怎幺別的話一句都不說呢?」
「是啊!我們這孩子的確也太奇怪了。」
他的父母常常這樣呢喃著。
時間過得非常快,轉眼間他已經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年了。
「人生實在很苦,沒有什幺值得快樂的事,真是煩惱重重;要想解脫,恐怕只有離開這個家去修行這一條路了。」他心中想著。
另一方面,他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這樣那樣的事情都不想做,好象世間上的事業沒有一椿合他胃口似的,當然很替他耽心。
「爹,娘!我想去五臺山修行,為了可以得到解脫」
「孩子!你年事太輕,人也還小,娘實在不放心!」
「娘!我已經十七歲了,都那幺高了,我會自己照顧自己的。」
父母看他小小年紀,有出塵之心,反正不喜世間事業,留在家中無益,況且又苦苦懇求,不如就成全他算了。
「好吧!一個人出門在外,可要多加小心哪!」
就這樣,他背起了簡單的行囊,告別了雙親,就往目的地——五臺山出發了。「無論怎幺艱難險厄,我都要想法子克服它,以達成我求法的志愿」他心里想著。途中跋涉歷經不少險厄,最后來到了北臺山后面的一座山谷,見到一位苦行頭陀,住的是簡陋的茅屋,吃的是草根樹葉,日子過得實在清苦,他一見卻高興萬分,認為這是很難遇到的一位善知識,「這一位大概是我所要拜的師父了!」
高興就長跪在那里,對頭陀說:
「請收我做徒弟吧!弟子希望能在您的座下做個侍者,跟著您學佛。」
「你吃得了苦嗎?」
「可以的。」
「真的不怕吃苦?」
「是的。」
「好,如果你能習慣吃像我一樣簡陋的食物,就可以得到解脫。」
就這樣他做了苦行頭陀非正式的弟子,他采取樹根葉子充饑,以山澗清泉解渴,生活上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一連好多天都不以為苦。
接著他的師父又告訴他:「你能夠誦讀法華經,才可以得到解脫。」
于是他非常用功地誦讀法華經,過了七天,法華經已可以朗朗上口,倒背如流,就再度請求師父教導解脫生死的方法。
「如果你能收攝一切心念,放下萬緣,一坐七天,必然能夠解脫生死了。」
于是他遵照著師父的指導去做,果然如法七日禪坐,起座以后,但覺身心輕快得很,心中充滿了法喜,不過那時候,他仍然是在家人的身份,所以長跪向師父稟告:
「師父啊!感謝師父的大法攝受,使我獲益不少。但愿師父慈悲,度我出家吧!」
他的意思是要求苦行頭陀為他披剃,頭陀對他說:
「我年紀老了,現在長安正在開戒會傳授三壇大戒,那里有一位臥輪禪師,你快點去,可歸投在他的座下,讓他度你出家好了。」
但是到目前為止,他還不知道師父的法號,他就拜問:
「您能不能告訴我您的上下德號呢?」
「我的稱號是海云,你記住好了。」
高節于是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泣別了這位山中的師父。來到了長安,并打聽到臥輪禪師的住處。
臥輪禪師見了他,問道:
「你從什幺地方來的?」
「弟子是從五臺山來的。」
「為什幺又來這呢?」
「因為受了一位和尚的囑咐,要我特地前來投靠您求您剃度的。」
「你所說的那位和尚是誰?」
「家師的法號上海下云。」
「你,你說什幺?」臥輪禪師一臉詫異的神色。
「上海下云。」他重復一遍。
「海云,就是華嚴經中所載,當初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參訪的第三位大善知識,不是萬劫累積的福德因緣,是不能夠見到的。可是你卻放棄親近大圣人的良機,反而來求我,那是何等錯誤的事情啊!」
這時高節才恍然大悟,回想苦行頭陀種種別人所做不到的高風亮節,生活清苦,清心無欲,言行特異,本來就是一位不出世的奇人,是千載難逢的大善知識,這時他恨不得粉身碎骨,再親近隨他學佛。
于是遙望五臺山跪拜,希望能夠再度見到海云大善知識,就在他趕回從前頭陀住過的地方。那有什幺海云善知識?只是一片荒涼的山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