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管理探究之掙值管理PV、EV、AC、BAC、EAC、ETC等計算公式含義
PV(Planned Value):計劃值
應該完成多少工作(按照計劃截止目前應該花費的預算)
AC(Actual Cost):實際成本
完成工作的實際成本是多少(截止目前實際的花費)
EV(Earned Value):掙值
完成了多少預算的工作(實際完成的工作,按照預算標準應該有的花費)
以上3個指標是成本管理最基本的三個概念。
偏差計算
SV=EV-PV(進度偏差)
CV=EV-AC(成本偏差)
指數計算
SPI 進度績效指標
SPI = EV/PV
CPI 成本績效指數
CPI = EV/AC
績效結果
SV>0 SPI>1代表進度超前,好!
CV>0 CPI>1代表成本節約,好!
改進措施
如果進度滯后,成本浪費,可采取用工作效率高的人員更換一批工作效率低的人員;增加工作人員;趕工或并行施工追趕進度;必要時調整計劃或基準等方法改進。
1、AC>PV>EV
SV<0 CV<0
分析:效率低、速度較慢、投入超前
措施:用工作效率高的人員更換一批工作效率低的人員;并行施工追趕進度。
2、PV>AC=EV
SV<0 CV=0
分析:效率較低、速度較慢、成本與預算相差不大
措施:增加高效人員投入,或并行施工追趕進度
3、AC=EV>PV
SV>0 CV=0
分析:效率較高、速度較快、成本與運算相差不大
措施:抽出部分人員,增加少量骨干人員
4、EV>PV>AC
SV>0 CV>0
分析:效率高、速度較快、投入延后
措施:分析原因,檢查質量,若偏離不大,維持現狀,加強質量控制。
剩余成本計算
BAC(Budget cost at completion):完工預算
完工時的計劃工作的預算價值總和。不改變成本基準,BAC就不會發生變化。
ETC(Estimated time to complete) :剩余成本
完工尚需估算,剩余工作在當前的估算是多少?(截止目前,剩余工作到完工時,需要花費的成本預算)
ETC=(BAC-EV)/CPI
當偏差被看做是非典型的,預期以后不會再出現類似偏差時,CPI=1
當偏差被看做是典型的,預期以后仍然存在類似偏差時,CPI不等于1
完工總成本計算
EAC(Estimate at completion):完工估算
(全部工作的成本是多少?)它是根據項目的績效和風險量化對項目最可能的總成本所做的一種預測。(根據截止目前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方法,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完工時,需要花費的成本預算)
EAC=ETC+AC(完工總成本)
進度定義
ED:到既定時間點的實際完工工作的預算工期總和
PD:到既定時間點的計劃完工工作的預算工期總和
AD:到既定時間點的實際完工工作的實際工期總和
剩余工期計算(根據剩余成本同理可得)
BAD:完工時的計劃工作的預算工期總和
ETD: 剩余工期
ETD=(BAD-ED)/SPI
當偏差被看做是非典型的,預期以后不會再出現類似偏差時,SPI=1
當偏差被看做是典型的,預期以后仍然存在類似偏差時,SPI不等于1
完工總工期計算(根據完工總成本同理可得)
EAD=ETD+AD(完工總成本)
成本差異比例% = CV/EV = (EV-AC)/EV = 1- 1/CPI
進度差異比例% = SV/PV = (EV-PV)/PV= SPI-1
TCPI 完工績效指數
剩余預算每單位成本所對應的工作價值
基于BAC的公式 : TCPI = (BAC-EV) / (BAC-AC)
基于EAC的公式:TCPI = (BAC-EV) / EAC-AC)
PC 任務完成指數
PC = EV/B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