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供職于縣級“二甲”醫院針灸科的醫師,能經常應邀參加國內乃至國際高級別針灸學術交流會,這在基層醫療機構是屈指可數的,這位傳奇人物就是合陽縣中醫醫院針灸康復科導師鄭英斌。
鄭大夫是祖孫四代中醫世家,也是我國著名國醫大師郭成杰、孫仁民的得意門生。他自小受祖父、父親的熏陶,愛上了中醫,并隨之在針灸臨床一線潛心鉆研,苦苦探索了50個春秋,在臨床工作和實踐中,將傳統針療與現代醫學相結合,針灸與患者病情相結合,針灸與藥治相結合,既不失傳統針法,又不拘泥于舊的模式,在實踐中探索,在創新中發展,在總結中提高,形成了一整套獨道的針療手法。其醫術精湛,針藝獨特,醫德高尚,名聲海內外。
初識鄭大夫是2000年9月。妻子突發腦溢血住院,待病情穩定后施行中西醫結合療法,中醫院的特色治療手段針灸康復就派上了用場。針灸科資深主任鄭英斌每天上午八點就會準時來到病房給妻子針灸。他手法嫻熟,一手拿著藥棉在局部消毒,一手找準穴位準確進針,在進針的同時察看妻子的表情變化,詢問行針的感覺。妻子的頭部、頸部、肩部、腿部像“刺猬”一般扎滿銀針。可是一個多療程過去了,病情似乎獲復不明顯,身體右半軸仍然不聽使喚,躺在床上肢體動不了。看到妻子痛苦的掙扎和無耐的神態,我的心里也毛燥著急:“鄭主任,總不會癱到床上吧?”他神情嚴肅并帶著肯定的語氣告訴我:“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心情急不得,刺激穴位、疏通經絡、康復理療得有個過程,你要相信國粹醫學的神奇效果,她會站起來的!”約莫個把小時之后,鄭大夫前來拔針,妻子的右手無意識地舉到頭頂撓癢癢,瞅見妻子的舉動,我驚奇得瞪大眼睛,語無倫次地大喊:“鄭,鄭大夫,你快看!她……”隨即兩眼一片模糊。鄭大夫當即眼圈潮紅,但臉上卻笑開了花,伸出大拇指夸獎妻子:“大妹子,你非常爭氣,也太給面子了,向你表示祝賀!好好配合,樹立信心,再扎一個療程,咱到戶外溜達去!”
國粹醫學博大精深,臨床醫學沒有止境,治療效果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鄭大夫不斷去省級知名醫院學習深造,不斷積累臨床經驗,虛心向專家學者、行家里手請教,取真經學絕活,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針法療法,受到社會的認可,患者的高度信賴。他針對針灸的常見病,疑難病的臨床表現及工作實踐,經過認真總結,詳細歸納,先后撰寫出20多篇醫學論文,在《中國針灸》等學術雜志刊登,特別是《皮三針療法》的論文,獲得日夲、朝鮮、美國、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學者的贊譽,認為是世界針法的新突破。他先后當選為中國針灸學會針灸器材專業委員會第四屆、第五屆委員會委員;1991年10月,參加了世界針聯委托中國針灸學會在中國北京召開的國際針法灸法現場交流會;1993年10月,赴日夲參加第三屆世界針灸學術大會,開創了合陽縣科技人員赴國外參加國際交流活動的先河;2018年應邀參加陜西省醫療學術年會暨長安針灸高峰論壇,在大會上專題作《孫仁民針灸名家臨床特點分享及溫針灸器的研發應用交流》。
“一針二灸三吃藥”是中國傳統的治療方法。灸就是用燃燒的艾絨等藥物熏烤穴位。傳統灸法傳熱快,時間短,作用受局限,不易控制,貼近穴位會燒傷皮膚,遠離穴位又難以達到治療效果。他在長期的臨床和工作實踐中反復琢磨,在自己身上做過無數次試驗和改進,研制出一種簡單易行的可控制器,再在可控制器中間打一個圓孔,讓銀針穿過小孔刺入腧穴,燃燒的艾絨烤熱銀針,艾熱通過銀針傳入病灶,達到針灸的效應。這種灸器集針、灸、藥于一體,有保持恒溫、控制外瀉、操作方便的特點,彌補了傳統灸法諸多缺陷。最終發明了“鄭英斌溫針灸器”,獲得國家專利,獲得陜西省第三屆科技成果銀質獎,這項發明專利由廣州海福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受到國內外針灸界的喜愛,被公認為是對傳統溫針灸法的改革和創新。
鄭大夫不僅醫術高超,而且還有一顆仁慈的心、良好的職業道德。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用一根根銀針解除了患者的病痛,同時想盡辦法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早些年的一個大年初一,人們沉浸在春節的歡樂之中,縣城附近一名叫王玉梅的五保老人,突然左側肢體感到麻木,左手癱軟,臥床不起,村里的好心人將老人送到中醫院針灸科。鄭大夫知道后立即放下飯碗趕到科室,接待了這位特殊患者,及時認真檢查,詳細診斷,待確診后用針灸配以少量中藥治療。因老人住院期間沒有陪護人,鄭大夫有空就陪老人拉家常解悶,在自己家里為老人端來水餃及可口的飯菜,拿來日常生活用品……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治療,老人肢體得到恢復。得知老人實際困難繳不起看病錢時,他說:“醫院雖然不是慈善機構,但救死扶傷是醫院的服務宗旨,是醫者的天職,像這樣受政府供養的孤寡老人患病,我們應該關心她,讓她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人間的真情。”他毫不猶豫地免除了其全部針灸治療費用,并主動要求在自已當月工資中扣除。王玉梅老人心懷感激之情,用撿破爛賣的錢特意制作了一面繡著“德高藝精”的錦旗,深表感謝!
新池宋家莊村雷老漢來中醫院看病身上只有30元,除去門診檢查費用所剩無幾,得知雷老漢家境貧寒,鄭大夫用三個療程治好了他的病并墊資200余元。相隔幾個月后,老人的兒子從外地打工回來專程前來道謝!2021年元旦剛收假,中醫院劉副院長給鄭大夫發了50元紅包,并在微信上發來一張拄雙扶拐杖年輕人的照片,還附言:“鄭老師,照片上的年輕人說他欠你的錢,感謝你對他的特殊關照。”鄭大夫深感納悶,心里犯滴咕:“我不認識此人,不記得此事,更不能收紅包!”劉院長見到鄭大夫說:“我是下鄉巡診時遇到此人,他說幾年前到針灸科看病錢不夠,你給了他50元,事后忘了要你的電話,此事拖了五年……”。
2016年7月,患者劉玉蘭腰部不慎外傷,骨傷科行腰1骨折固定手術治療,術后小便仍然困難,并導致腎積水。省上一家知名醫院建議作膀胱造瘺手術,但此類手術難度大、風險高、花費多。鄭大夫則建議用針法灸法治療并獲得成功,僅用三個療程使患者痊愈出院。2020年11月下旬,鄭大夫應邀赴海口參加“中醫針灸申遺十周年特別活動暨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2020國際針灸學術研討會。”他在大會上發表了《溫針灸器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的論文,文中患者劉玉蘭之典型成功案例,受到與會者的充分肯定。
鄭大夫幾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驕人的業績。他不僅在針灸界有非凡的建樹,而且對膽結石、膽囊炎、小兒麻痹、缺乳癥、小兒遺尿、風濕癥等,有獨到的治療方法。至于為多少名患者解除病痛恢復健康;為多少名患者墊錢解難;拒收多少名患者的“心意”;收到過多少面錦旗、多少封感謝信,他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也沒作過統計。他秉承著:作為一名醫者,要格守職業道德,身懷仁愛之心,用自己的醫術為患者造福,只要患者認可,就是對他最珍貴的獎賞。他用一根根銀針,一柱柱艾絨,從一名英俊青年“扎”到暮稀之年,如今七十多歲的人了,每天仍然精神飽滿,穿著白大掛堅守在臨床一線,默默地無私奉獻、發揮余熱。每當路過針灸科門口,總會看到許多等候治療的患者,總會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不遺余力支持年輕人的工作,手把手面對面給徒弟傳授工作經驗,弘揚國粹醫學,為醫院培養后備梯隊人材,被大伙尊稱為不知疲倦的“老黃牛”!一位患者特抒詩一首以此表達對鄭大夫彰顯人間大愛的贊賞:“飛針彈指展奇功,妙手回春絡道通。津血共融扶正氣,脈經互暢送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