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打開這篇文,也許是從事教學崗位的老師,也許是教培從業者,不管你是誰,因為教培兩個字,我們相遇在這里。
在第37個教師節到來之際,
我都先祝你教師節快樂!
別懷疑!別氣餒!
不要因為外界的一點點風吹草動,就覺得我只是教培老師,是不是不配過教師節?我們又沒有執照、沒有公辦的鐵飯碗,沒有光榮的人民教師的頭銜。
是啊,我們什么都沒有,
但是,我們有一顆師者仁心!
從我開始讀書的時候起,我就記得孔夫子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所以,當我從事教培的那天起,我就以一個老師的身份要求自己。
在學生面前,不抽煙、不喝酒 ,不說臟話,哪怕我不上課,但是,與孩子們接觸的每一個瞬間,我都盡量展現老師的職業形象。
沒有人一定要求我這么做,
但是,我就是這么做了。
所以,每一年,哪怕沒有人再祝我教師節快樂,我都祝自己教師節快樂!
死亡詩社里,為了激勵孩子,老師站上桌子,告訴大家,一定要有獨立思考的靈魂。
于是,在他被解聘的那一刻,所有同學站在桌子上為他告別!
是啊,哪怕從此告別教培,選擇流浪!
可那又怎樣,
至少,我們曾經在教培行業奮斗過,
我不后悔!
很久以后的某一天,
你都會記得,
在培訓機構周末的陽光午后,
曾經有學生響亮的叫了你一聲:老師好!
請記得這個聲音。
這個聲音,
代表了你作為一名教培老師的所有價值和意義。
它不會因為任何東西而改變。
因為歷史無法改變!
任何人都不能篡改已經完成的歷史。
也許我們完成了歷史使命。
是時候道別了。
別灰心,別失望。
路還很長。
我在下一站等你。
上面是我的故事,也是我在這個教師節想對所有教培老師、教培從業者說的話。
下面這個故事,則來自于一位陌生的網友,他也是一位老師,確切講,應該是曾經是一位教培老師。
▼
八月哥好,根據最新的文件《變相》已經可以確定了不允許我這種沒有資質的個人培訓方式了,不管是家教,網課。
我今年32歲,211畢業,由于專業不太好,畢業后轉戰過動畫,美編,游戲行業。由于技能不過硬,后來回了老家,一座三線城市。
三年前入了教培行業,在一家教育培訓公司做初高中數學。在培訓機構的一年里,由于理念不合,認為市面上的大多數教從業人員的所作所為確實并非是促進教育公平性的。
一方面是收費讓家長不堪重負 。另一方面從業人員有意無意的偏向于教育更容易教的學生。
所以做了一年后就離職了。
離職后,從培訓機構帶了兩三個成績較弱的學生,在一所本科率約為五分之一的學校附近租了一個房子,搞了一個個人工作室。
從開始的幾個學生,到現在大概有近30個學生。費用定在600每月為上限,每個星期三次課,每個月大概20多個小時。
根據具體情況可以降低費用,后來學生多了,只要家長學生開口,就把收費調低,有些學生還是免費上課。
我的所有學生和家長都知道我收費是彈性的。由于所教高中生基礎較差,從原來的只輔導數學,若有精力也會幫忙帶一下其他科目。
逐漸,學生越來越多,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也在越來越完善。雖然還是未能給學生帶來明顯的進步,但是多少能夠給這些孩子帶來一定的幫助。
雖然看似學生基數大,但是收入其實也就是在4000到8000左右徘徊。
也會因為沒有給學生帶來明顯的進步而自責,也會因為自己的收入會高于一些家庭的收入卻又未能解決問題而愧疚。
這大概就是我的故事,和您說,是因為在雙減之后,發現社會大眾有一部分人對教培老師的看法過于偏激。
雖然是有大部分從業者并未履行教育初衷,但是這個矛盾的責任也絕非教培從業者能獨自擔當的。
我的學生和家長大都尊重我,這就夠了。而如我這樣有教育理想的人,雖然少,但也絕不會只有我一人。
與其對立,相互指責,不如交換意見,相互理解。終究通過共同的努力和奮斗,能讓家園變得更和諧。
國家的政策,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從小民的角度去思考,可以理解這一段時間的一系列和教育有關的以及其它行業的政策其用心一定是利國利民的。
大抵將來不會再從事老師這個職業了,最后一課,會和所有的學生說:熱愛國家,努力奮斗,團結友愛。
真心的,因為我也是如此,若能如此,會美好,會富強。
我所教學生的境遇,其它城市地區,不同年齡段,不同類型的學生所面臨的問題,仍需各位老師以及相關人員努力探索。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
望還有資格在崗位第一線的老師們,你們辛苦了,但責任之大,還是懇求己溺己饑,不辭幸勞。
祝教師節快樂。
最后這句教師節快樂,讓我濕了眼眶
。
看到如此有責任心的一位老師,就這么告別了教培,告別了教育,從此消失在人海。
我心有不甘。
久久不能平靜。
我回了他一句話,這句話,我也想對所有被迫離開教培隊伍,或者教育隊伍的老師們說:
不管怎樣,一日為師,終生為師!
我堅信未來會證明,我們教培老師的價值。是非成敗轉頭空,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全文完)
作者介紹:主筆八月哥,教培領域記錄者,提倡“天下教育是一家”,反對“教培老師不是老師”的世俗偏見。發表過多篇網絡爆款作品,單篇閱讀近百萬,全網流量超1000萬。
近期比較受關注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