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馬克思提出了價值規律這一經濟學理念,其表現形式是市場供求影響商品價格,商品價格以價值為中心上下波動。
夏天來了,泡一碗綠豆,放適量的冰糖,小火熬上兩個小時,放在涼快的地方,下午喝上兩碗清涼微甜的綠豆湯,那感覺,和冬天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是一樣一樣的。
那么,綠豆和價值規律有什么關系?
2010年綠豆曾經達到一斤13元的天價,市場給農戶提供的信息是,綠豆值得一種。2011年就會有很多農戶擴大種植綠豆的面積,綠豆價格自然而然就會下降,即使有人炒作,價格也不會太離譜。這就是價值規律!
貴重首飾、古玩字畫等奢飾品因為稀缺,即使高價,也會引來眾多達官貴人的追捧!但是,你知道郁金香嗎?你相信它曾經也跨進奢飾品這一行列嗎?
16世紀30年代,荷蘭大部分民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買賣狂熱中。究竟交易的是什么商品才能引起這些投資者、投機者和財富獵人的幻想呢?在當時,只要來自西班牙、葡萄牙、英格蘭和荷蘭的商人,滿世界地轉悠以尋找能帶回歐洲的奢飾品,其中之一就是一種在波斯和土耳其發現的非常特別的花卉,這種花卉很快在歐洲上流社會流行起來,特別是荷蘭,它就是郁金香。郁金香花瓣的形狀非常罕見,但是卻難以生長,因此變得非常稀有和令人向往。人們被它變化多端的顏色和美麗的外形所傾倒,郁金香很快就成為財富和富裕的象征。人們對于郁金香的喜好已經超出了其美麗的外表,郁金香球莖已經成為一種投機工具。貴族、農民、技工、海員、男仆、女傭,甚至煙囪清掃工和年邁的洗衣工都在涉足郁金香。由于大家都在收集郁金香,郁金香球莖的價格被炒到了非常荒謬的地步。荷蘭哈勒姆城的一位交易者愿意為了一個單獨球莖支付其一半的家產,他的目的不是為了以更高的價格賣出獲利,而是把它種植在自家的溫室中以獲得親朋好友的欽佩。1637年,最終清醒的交易者開始意識到這些花僅僅是花而已。泡沫破滅了,而交易者只剩下了大量一文不值的球莖。
郁金香由“香”變“臭”說明了人們對奢飾品的奇想,也暴露了交易中潛藏的風險。雖然380年過去了,但是,作為商家如何利用好價格來吸引消費者,以便獲取更大利潤,作為消費者如何理性消費,不落入商家布下的層層陷阱,兩者之間的博弈論戰仍然在現在社會上演著。商家會制造許多價格騙局,誘導消費者購買。
下面就以超市為例,我打算購買兩個饅頭,我就帶領你與我一起逛逛超市,看一看精明的商家精心設計的諸多陷阱,測一測你和我都掉進去了幾個。
第一個陷阱:大大的購物車。現在超市的購物車越做越大,當然也有購物筐,但是哪有帶著四個大轱轆的購物車更方便,如果你帶了寶寶就更是別無選擇。我掉進第一個陷阱。
第二個陷阱:樓層由高到低。只要進了超市,就掉進了商家的第二個陷阱。超市的食品區在一樓,日用品在二樓,入口扶梯直通二樓。我們進來了,就別無選擇,只能是先去二樓。我當然別無選擇的掉進了第二個陷阱。
第三個陷阱:現場制作和試吃。超市里的商品種類齊全,這是優點,同時也是陷阱。二樓電器銷售區,一個年輕帥氣的小伙子現場制作曲奇餅,引來眾人圍觀品嘗,嘗過之后,已經有一兩個人開始購買制作曲奇餅的小小電鍋。我有了購買欲望,心想,下次人少時,準備看他如何制作,簡單的話,可以買一個。我這次沒有掉進去這個陷阱,但是我的腳已經到達陷阱邊緣。
第四個陷阱:贈品。買5包方便面,贈送一個大碗,吃完方便面,能解決5頓飯,還能得到一個碗,太值了。我伸手放進了購物車,價值12元。
第五個陷阱:節假日促銷。明天是父親節,酒品區打出了特價活動,原價28元的進口淺粉象啤酒,現價19.99。雖然爸爸不在我所在的城市,但是減價機會難得,我買了兩瓶,價值39.98元。
第六個陷阱:捆綁銷售。色拉油和自發粉捆綁在一起銷售,售價100元。如果單獨購買色拉油80元,單獨購買自發粉30元。捆綁銷售比單獨購買一個商品的價格要高,但又比單獨購買兩個商品價格之和要低。家里正好沒有自發粉了,色拉油和自發粉理所應當的放進了購物車。
第七個陷阱:包裝。中秋節月餅,禮品盒包裝的月餅的價格是散裝月餅價格至少5倍,甚至更高。捆綁螃蟹的一道道繩索更是把包裝理念發揮到了極致。
第八個陷阱:優惠券。購買總價達到200元,贈送5元附有期限的購物優惠券。于是我即使買完的商品總價不到200元,為了享受5元的優惠,我還要再選幾件沒有計劃購買的商品。優惠券還會吸引消費者下次再來消費,再來時,基本不太可能就買5元的商品,有可能又買了一堆。
第九個陷阱:抽獎陷阱。購物達到200元,可以抽獎,抽獎的命中率是百分之百,而且抽到一等獎的幾率特別高,一等獎的獎勵是能以一折的優惠條件購買首飾。
超市里肯定還有我沒有發現的陷阱……于是我沒有買饅頭之前,購物車已經滿了,我明明是想花一元錢買兩個饅頭,可是卻花了200元買了一大堆。
我肯定掉進了超市的陷阱里,你呢?你掉進了去了幾個?
你要問我:“下次還來超市嗎?”
我的回答是:“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