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周日的活動踩點,返程到達草房時已3點多,等公交又遲遲不來,于是向兔子提議騎ofo走近路回學(xué)校,時間應(yīng)該和公交差不多,又可以用騎行做鍛煉。所以今天把跑步換乘了騎行9.8公里,用時50分鐘(還是比預(yù)想的騎得慢,下次選大輪的車會更快些)。
2. 本想今晚過婦女節(jié)就放松放松,開個零食趴,躺著看看視頻,躺著躺著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暗暗鞭策我,今天的學(xué)習(xí)任務(wù)還沒完成呢,才第4天就堅持不了啦?我可不想自己就輕易放棄。于是翻開《陶行知談教育》,堅持看完了長長的一篇《普及現(xiàn)代生活教育之路》。看到一半覺得太長了,想睡覺,還是又不想半途而廢,堅持看完洗澡寫作,堅持下來對自己還是挺滿意的,不會因為放棄責(zé)怪自己、悔恨而心里不舒服。
這篇文章,對同心童子軍的發(fā)展還是很有啟發(fā)的,同樣面臨缺老師,缺資金,缺教材,缺場地,社會風(fēng)俗偏見等等難關(guān),大眾的教育由大眾去出力,處處提到“小先生”的巨大作用,“小先生”是靈活的,是連接社會大眾的小因子。童子軍也可以嘗試發(fā)揮孩子們自身的力量,讓他們作為“小輔導(dǎo)員”“小宣傳員”“小教材編寫者”……等等,這才能成為兒童為主體的生活教育。兒童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創(chuàng)造的參與者。根據(jù)這些童子軍的職能要素,去設(shè)計同心童子軍的組織體系,這篇文章有很大借鑒之處(要重讀)。
今日收獲:早上在地鐵里和兔子有些溝通不暢,起因于我表達時只提了一個小點,兔子以為我把咱們自己的重點都全然拋去,有些急躁地反對我,但其實我并不是要只提那一小點,而是想把這一小點也可以加進合作內(nèi)容,于是兔子誤會了。其實我們在處理事情,溝通時,說的人很容易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只言片語,碎片信息,聽的人又容易以為這只言片語就是對方全部觀點,于是就產(chǎn)生誤會,如果聽者因為這個理解而引起情緒波動,言辭激烈,又會激怒對方,于是對話就不是去弄清事情,而變成了情緒主導(dǎo)下的對抗(換言之,“吵架”)。讓他人誤會、誤會他人、情緒搶占理性,這讓很多時間浪費在無益于事情處理的溝通或吵架上,還傷害雙方的關(guān)系,得不償失。
所以,我想以后在溝通上:
(1)作為說者,在表達觀點時盡量把話說完整,加上條件前提或針對的情況,再說論點。在快速的大腦運動中,想到一點說一點,可能是怕自己再去組織精準的表達會讓自己遺忘,不知道是不是人腦的普遍慣性,如果如此,得刻意訓(xùn)練自己別著急想清楚再說。
(2)由于說者作為一個主動者(對話發(fā)起者)頭腦慣性改變艱難,可以先從做一個更好的傾聽者做起,聽者作為相對被動者(第一個對話的回應(yīng)者)應(yīng)該要運用自己的思考空間(不像說者會被突然想到的一點占滿思考空間,直接觸發(fā)語言表達),不急于產(chǎn)生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先向?qū)Ψ酱_認其觀點的確切含義,用平和的語氣問“您是說……對嗎?”或“您的意思是……,是這樣嗎?”。聽完對方的話后,要停一停,這個“停一停”有兩個作用:一是等待對方不再表達,以免對方還沒表達完自己就打斷了;二是讓自己大腦冷靜一下,不要被偏見占據(jù),保持平和的情緒,與對方確認其觀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