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很多錯誤的認識,在此記錄下來,希望多看多想并且加以改正。
大學的時候平日不認真上課,就念想著臨時抱一下佛腳,未曾想僥幸也能年年拿到獎學金,于是沾沾自喜想著自己也算是個聰明人。畢業之后,想從事前端,便學習了幾個月,這一段時間時松時緊,認真研究手冊也不得要領,后來發現原來編程學習與以前的學習方法違背了。一個是應付考試,一個是增加解決問題的能力。遂改變學習方法又投入學習中,收效甚微,有幸拜讀劉未鵬的博客,才知道自己已經放棄思考很久而未曾意識到。
下面內容許多摘自博客內容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
你所擁有的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得多少,而在于他們是否能在恰當的時候回憶起來。學習新知識并存放在大腦中,最終的目的是要在恰當的時候能夠想的起來使用,因此學習的有效性應當這樣衡量,當遇到需要學過的知識的時候,相關的知識是否會自動從你的腦海里蹦出來,最起碼——能否通過有意識的搜索將他們提取出來。
我們在記憶的時候將許多線索(比如場景,問題背景,語言環境,空間位置)一并編碼進了記憶,事后能否提取出這段記憶嚴重取決于提取線索是否豐富,以及在回憶的時候是否重現了記憶的線索。
書呆子的記憶根本就沒有深入理解知識,在他的嚴重解題過程其實跟電話號碼簿沒有什么區別,也許唯一編碼了的提取線索就是這個答案來自哪一章,哪一節或者哪一個問題。正如我自己,大學養成的記憶習慣便是來自于期末復習填鴨式的快速記憶,大學考試難度淺顯,很多知識點不需要深刻理解便可答題,有時候老師甚至會夠花重點題型,自己的大腦變這樣懶惰下來,并且還不自知。現如今需要重新更改記憶的方式,重新換回自己大腦的思考能力,需要多費功夫,努力認真的執行。之前實習工作則多倍灌輸“頭腦簡單向前沖”,有些時候思考太多確實阻礙行動,但是要分清楚哪些是不必要的思考哪些優勢必要的思考,總之人不可能“頭腦簡單向前沖”,這是相對的狀態。
對于理解記憶的人來說,知識包含了精細的概念,邏輯,一般的解題原則,通用的解題手法,背景知識,類似的問題等等無數的記憶和提取線索,而不是某段孤立的,任意的文本序列。記憶另一個重要特點便是記住了一般性原理之后,其他細節幾遍遺忘了也可以自然推到出來,從而無需費力去記憶。
缺乏線索的記憶就像海洋中的輔導,雖然在那里,但難以訪問。富含線索的記憶則是羅馬,條條大路通羅馬。之前看到過一幅圖,很是形象,解釋了普通人,熟手,創意者之間的思維區別。一幅圖上有許多個小點,普通人的各個小點都是孤立的,熟手的小點之間有著各種有序的連線,能夠觸類旁通,創意者的小點之間也有連線,但是這個連線將小點組成了另外的一幅圖,這意味著創新創造,從無到有。
從既有經驗中總結知識的時候,應利用適當的抽象來得到適用范圍更廣的知識,在遇到新問題的時候,同樣對問題進行抽象,觸及本質,去除不相干的因素避免干擾,從而有效提取之前抽象出來的新知識。
具體實踐方法,如何更有效的從日常經驗中總結知識,以及如何能真正的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使知識能夠在你需要他們的時候自動從大腦中蹦出來,而不是搜腸刮肚半天還是沒有頭緒。
(1)養成習慣,經常主動回顧一段時間學到的東西,這不僅有利于鞏固長時記憶,而且一段時間之后的回顧會因為新的知識而對原先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看法(溫故知新),整合新舊知識,得到新的啟發。
(2)創造回憶的機會,
2.1經常與別人討論,或者講給別人聽,和朋友討論交流,說說一段時間總結的東西,在彼此表達的過程中強化自己的記憶和理解。也可以通過寫博客,來整合梳理回顧一段時間所學。
2.2整理筆記 經常整理筆記,整理之前的筆記一來是鞏固已經淡化的記憶,二來是給你重新審視知識的機會。我常常發現對知識的首次記憶是有偏頗的,或者只看到一個方面,或者只關注了一個點,一段時間后再回來看往往能夠和這段時間以來的一些新的思考和知識結合起來,得到更多的東西。良好的分類信息更容易提取。
2.3書寫 將一段時間學習的知識點按照一個主題系統傳起來大大豐富了知識之間的關聯,平添無數提取線索。我經常做這個事情,這個博客上的文章幾乎都是此類文章,例如我始終關注一個主題:學習思維相關的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如何能幫助我們進行更好的判斷,決策,學習,記憶和生活。我將這些大的主題分為一些小的主題,例如“逃出你的肖申克”主要總結思維的盲點,以及如何避免這些盲點從而成為更好的地理思考者,做出更好的判斷和決策。BETTEREXPLAINED則是按照小主題總結一些思維相關的知識,目的仍然是如何成為更好的獨立思考者,對事物更理性的判斷。
(3)設身處地“虛擬經歷”別人經歷過的事情
對于經驗知識的學習來說,光看別人做或說不夠,往往到了自己就想不起來,我們總是難以從別人的經驗中得到教訓,彌補的辦法就是努力設想自己處于別人的境地,經歷別人所經歷的事情,感受他們,使他們和你得情緒記憶掛鉤。很多時候你也無法真正遍歷每條人生路徑看看會發生什么,你沒有這樣的時間資源,取而代之的你只能通過別人的“替代經驗”,自己的“虛擬經歷”來獲得盡量多的信息。
(4)抽象和推廣 人類大腦最杰出的能力之一就是強大的歸納推理,或者只得是泛化,推廣,舉一反三,抽象。不加抽象的話,知識總是和無關緊要的細節掛鉤,被約束在狹隘的特定場景,無法傳播,抽象使其在知識樹上升一個或多個層次,從而能夠運用到多個分支上,同樣,在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也別忘了講一個問題抽象一下,剔除不相關的細節,使問題也從一個特定的分支往上抽象,從而碰到之前泛化過的結論。如果不懂的看到問題的本質,便很難利用之前推廣出來的結論,而是會被我們的原始大腦的一些可預期的非理想所控制(例如從中,從權威,甚至可拍的行為陷阱——推遲決策),成為正常的傻瓜。
(5)聯系/比較自身的經歷 觀察和比較本身就是獲得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
注意1、樣本大小很關鍵,樣本越少越容易得到偏差結論 2、警惕沉默的證據,事后偏見、自利歸因,讀他人傳記的時候不管傳記本人寫的還是傳記作者通過訪談寫的,都會有意無意的犯著事后偏見,例如最常見的就是將成功歸因為個人能力,忽略機遇因素,將偶然看為必然。
觀察、閱讀、并且別忘帶著你的理性去審視,弄清娛樂是娛樂,知識是知識,如果你想真正得到一些知識,最好過濾一下尼德信息,否則你只是在別人的思考中得意。
個別優秀評論:
學習脈絡:舉例->抽象->類比->總結->實踐
"如果你想真正得到一些知識,最好過濾一下你的信息。否則你只是在別人的思考中得意著。"
很贊同這兩句話,很多的演講者煽動性的語言就很容易讓人失去自己的思考而沉浸“別人的思考中得意著”,但是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對于這種反身思考的敏感度也不一樣(有的人能很快的意識到自己在跟隨別人的思想跑迷失了自己,有的人卻很難做到這一點),那么如何“過濾一下你的信息”其實是一件看起來簡單其實很難的事情,就像魚的想象力很難突破水面一樣,當然前文談到的換位思考確實大有裨益,但往往因人而異(比如“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不同的人對于同一件事情的思考可能得出相反的結論,有的人習慣否定別人,有的人習慣奉承自己,是否得到真正的知識個人覺得應該先透徹的理解問題擺正思維立場。
是別讓自己的腦子成為別人的跑馬場
一生的知識積累,自學的起碼占90%
最后附上原文鏈接:[BetterExplained]如何有效地記憶與學習?